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清平山堂话本

清平山堂话本

残存二十七篇。话本小说集。明洪楩编刊。洪楩字子美,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明嘉靖时出版家和藏书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收藏书籍很多,著录有《洪子美书目》。刊刻的书籍版心有“清平山堂”四字。今见洪楩以清平山堂之名刻的书,除话本小说外,尚有《夷坚志》、《唐诗纪事》、《绘事指蒙》等。该书原名并非《清平山堂话本》。据清顾修《汇刻书目初编》和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载,有《六十家小说》一书,分《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闲》、《醒梦》六集,每集十篇,共六十篇。今发现的《清平山堂话本》有《雨窗》、《欹枕》等集名,正相吻合,故可证其原书名应为《六十家小说》。1929年,小说收藏家马廉(隅卿)得日本友人所示照片(日本内阁文库藏残本十五篇),因版心有“清平山堂”四字,即以《清平山堂话本》为题影印出版,书名沿用至今。1933年,马廉又发现宁波范氏天一阁旧藏残本,书根题《雨窗集》、《欹枕集》,三册十二篇,即以书根题名刊行,后来刊印时被并入《清平山堂话本》,故计有二十七篇。每篇独立成篇,各演一个故事,多系宋元旧作。亦杂明人作品,而明人之作亦可能是依原文转抄。考其语体风格,结构板拙,语言质朴,润饰雕琢的痕迹不重,较多保留了宋元话本原貌。内容广泛,题材众多,涉及各类人物。较优秀作品有《快嘴李翠莲》等。亦有封建道德说教和迷信等消极思想因素。它对后代小说影响很大,冯梦龙“三言”收入十篇,但经过加工整理,文字形式有很大变化。该书重要价值是可作为研究宋元话本和小说史的参考资料。版本有日本内阁文库藏残本三册十五篇,1929年马廉发现后由北平古今小品书籍印行会据照片影印。另有宁波范氏天一阁藏残本《雨窗集》、《欹枕集》十二篇,1933年马廉平妖堂据以影印,据书根题《雨窗集》、《欹枕集》。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合马廉《清平山堂话本》、《雨窗集》、《欹枕集》影印出版,仍题《清平山堂话本》。1957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谭正璧校注《清平山堂话本》排印本。1987年和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古典文学出版社排印本重新整理印行。

猜你喜欢

  • 六研斋笔记

    四卷、二笔 四卷、三笔 四卷。明李日华(详见《梅墟先生别录》条)撰。李日华工于书、画,所以此书所记论书、画者占全书的十分之八。文词清隽,体例类似题跋类。《四库》馆臣认为“画锦褫玉轴,流览既久,意与之化

  • 大学阐要

    一卷。清张恩霨撰。恩霨其人详见《论语论略》条。是书首有恩霨自序二首,题名为“阐要”,意在与注疏家逐字解释不同。大意为孔子《孝经》体用兼备,其要惟语曾子,曾子传孔子之道,故于《大学》以明其宗旨。其解释“

  • 父书楼吟稿

    二卷。清戴书芬撰。戴书芬,生卒年不详,字月村,江苏昆山人,金山诸生王景高之妻。清代诗人。此书有道光元年辛巳(1821)刊本,书前有胡敬序,第一卷收诗九十三首,第二卷收诗七十二首。松江府续志题作《月村诗

  • 武进阳湖县志

    三十卷,首一卷。清王其淦、吴康寿修,汤成烈等纂。王其淦,字筱霞,江西庐陵人,清廪贡生。同治三年(1864)六月任金坛知县,五年二月任武进知县,光绪二年回任金坛,四年调任阳湖知县,六年复任武进知县,于十

  • 福建方言志

    一卷。近代陈衍撰。陈衍(1856-1937)字叔伊,号石遗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闽侯县)人。光绪间举人,曾入张之洞幕,为官报局总编纂,后任学部主事。晚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尚著《说文举例》、《说文解字辨

  • 续高士传

    五卷。清高兆撰。高兆字云客,侯官(今福建闽侯)人。幼年客居江左,后返回故乡,布衣终身。生卒年不详。著述除本书外,尚有《荔社纪事》、《启祯宫词》、《观石录》等。《续高士传》是继皇甫谧《高士传》以后又一部

  • 迦谈

    四卷。宋代晁迥(生卒年不详)撰。参见《法藏碎金录》辞条。《迦谈》即《法藏碎金录》也。因《法藏碎金录》明代久无传本,嘉靖二十四年(1545),晁迥裔孙瑮以翰林院检讨兼管诰敕,得此编于内府而刻刊,并改名为

  • 玉海纂

    二十二卷。明刘鸿训(生卒年不详)编。刘鸿训字默成,长山(今山东济南)人。万历癸丑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本书是因王应麟的《玉海》一书卷帙浩繁,不便阅览,因此而节录其精要语句编辑而成。基本上依照原书的编

  • 宜城县续志

    二卷。清李连骑、舒善庆修,姚德华纂。李连骑直隶威县(河北威县)人,拔贡。舒善庆,浙江奉化人,监生,两人先后官宜城知县。姚德华,字宝丞,本县人,光绪二年(1876)孝廉方正。县志于同治五年(1866)知

  • 刘昺敦煌实录

    一卷。清汤球辑。《隋书·经籍志》载《敦煌实录》十卷,刘景撰;《旧唐书·经籍志》作二十卷,刘延明撰;《唐书·艺文志》作刘昺撰。刘昺,字彦明(延明),唐人避讳而改为景。陈振孙《书录解题·敦煌新录》目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