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潜夫论

潜夫论

十卷。汉王符(约公元108-174)撰。王符字节信,自称潜夫,东汉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南)人。少好学,有志操,与世不合。仕人更相引荐,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志意蕴愤,仍隐居著书三十余篇,以讥当世得失,不欲章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是书,《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皆有著录。原书三十六篇,今存本为三十六篇。其篇目如下:第一卷:一《赞学》二《务本》、三《遏力》、四《论荣》、五《贤难》。第二卷:六《明暗》、七《考绩》、八《思贤》、九《本政》、十《潜叹》;第三卷:十一《忠贵》、十二《浮侈》、十三《慎微》、十四《实贡》;第四卷:十五《班录》、十六《述赦》、十七《三式》、二十《衰制》;第五卷:二十一《劝将》、二十二《救边》、二十三《边议》、二十四《实边》;第六卷:二十五《卜列》、二十六《正列》、二十七《相列》,第七卷:二十八《梦列》、二十九《释难》;第八卷:三十《交际》、三十一《明忠》、三十二《本训》、三十三《德化》、三十四《五德》;第九卷:三十五《志氏姓》;第十卷:三十六《叙录》。是书反映了王符在政治上继承先秦的“民本”思想,强调“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抑末务本,富国富民;对东汉后期的社会政治,采取尖锐的批判态度。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的“天道观”,以“元气”为宇宙本体,认为“道”由气所变,“道之为物”,“莫不气之所为也”。在认识论上,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上圣“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又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宗教迷信采取批判的态度。符之著书在桓帝时,故所说多切汉末弊政。《潜夫论》贯彻始终的是王符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这里有宝贵的遗产,可引以为鉴。如贵民、务本、重法、考绩、反侈、求实、实边等思想都颇有价值。是书有多种版本:其无注本《潜夫论》十卷,汉王符撰。元大德间刻,系与《白虎通》、《风俗通》合刻。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胡氏本影印《元明善本》书。清嘉庆中刻《广汉魏丛书》本。《四部丛刊》本,其注解本《潜夫论》十卷,清汪继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肖山陈氏刻《湖海楼丛书》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上海世界书局排印《诸子集成》本,其辑佚本:《潜夫论佚文》一卷,清王仁俊辑。《经籍佚文》稿本,通行本,1979北京中华书局排印本。

猜你喜欢

  • 三儒类要

    五卷。明徐用检(生卒年不详)编。徐用检字鲁源,兰溪(今属浙江)人。嘉靖四十一年(1567)中进士。官至南京太常寺卿。此书汇录明代儒学家薛瑄、陈献章、王守仁等三人的语录,分类排编。厘为五门,一曰《志学》

  • 痊骥通玄经

    见《司牧马经痊骥通元论》。

  • 昆新两县续修合志

    五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金吴澜、李福沂修,汪堃、朱成熙纂。昆山为县,始于梁代,自元代方升昆山为郡。清雍正三年(1725),分昆山之地置新阳县,于是有乾隆十六年(1751)张予介等修《昆山新阳合志》

  • 秘书兵衡

    八卷。原题明豫章喻龙德明时撰。喻龙德,江西人,明末天启间文士,其它则不详。是书卷首有授受印证、师友源流之类,授师有“旡妙上人”、“浮仙人”等名,似类道家者流。卷二《武策窣》,附注云:秘谈今日急务。附有

  • 珞琭子赋注

    二卷。按钱曾《读书敏求记》称《珞琭子三命消息赋》二卷,李同、王廷光、释昙莹、徐子平四家注解。考《永乐大典》所载共有二本,一为徐子平注,一即此本,而独题释昙莹之名,但李同、王廷光之说也悉存。可能钱曾之本

  • 孟子今义

    四卷,彭赓良撰。是书为赓良所撰《九经今义》之一。袭今文家张三世之说,而以今时新学说为传。谓孟子言尧舜文王孔子,言仁政王政不忍人之政,言仁义言性善,皆传孔子大同之义,择《孟子》七篇中与有关合者,附会其说

  • 弧矢算术补

    清罗士琳(详见《四元玉鉴细草》)撰。自明顾应祥《弧矢算术》(1553)收入《四库全书》以后,圆径、弧、弦矢等互求问题引起人们兴趣,多有论著面世。罗士琳以天元术为法对弧矢问题详加研究,于道光癸卯(184

  • 驳吕留良四书讲义

    不分卷。是书首录雍正九年(1731)十二月十六日上谕一道。次录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朱轼、礼部右侍郎吴襄等崇正黜邪一疏。编修顾成天奏请将留良之《讲义》、《语录》派员查阅,将书中抄袭先儒及议论悖谬、引据舛

  • 论语正义补

    一卷。清刘恭冕(详见《何休注训论语述》)撰。恭冕完成其父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见《论语正义》)是书为《正义》刊后行的续作,为补《正义》之缺。其勼集先儒古谊,参考诸家之说,条举件系,写出留在家中,未及润

  • 藜乘集

    三卷。清刘以贵(约1692前后在世)撰。刘以贵,字沧岚,山东潍县(今山东潍坊)人。生卒年不详。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官广西苍梧知县。刘以贵在僮瑶杂处的少数民族地区营建茶山书院,以诗书为教,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