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石钟山志

石钟山志

十六卷。清胡传钊撰。胡传钊,字丽樵,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官江西知府。石钟山在湖口县有二。县治南为上石钟山。县治北为下石钟山。距县治各一里。两崖相对,壁立数百仞。隔九江郡六十里。《石钟山志》光绪九年(1883)刻本,共十六卷。分为十六门。首训典(附奏议)。次形势(附沿革、城垣、兵制)。次山水。次建置。次金石。次游览。次祥异。次轶事。次杂识。次武功,历朝纪略。次武功,国朝纪实。次艺文,历朝文徵。次艺文,国朝文徵。次艺文,历朝诗录。次艺文,大小孤山历朝诗录。次艺文,国朝古今体诗。次艺文,古今体诗。兹篇考石钟山名之由来,有异于他志者。旧志多从《水经注》,谓山下水石相搏,响若洪钟,故名。兹篇则谓上、下钟崖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故名。此说以形言,非以声言,似较有理。以声言者,有牵强之处。

八卷。明王恕编。案当时有二王恕。一为三原(今陕西咸阳)人,明史有传。一即此王恕,江西湖口人。景泰五年(1454)进士。官至广东布政司参议。其生卒年不详。湖口有上下石钟山,即苏轼作记者。王恕以其为邑之名胜,因辑古今题咏、赋、传、记、跋等文,都为一编。虽以志为名,实为总集。《四库全书》列为存目。

猜你喜欢

  • 经义杂记

    三十卷,《叙录》一卷。原名《经义杂识》。清臧琳(详见《郑氏六艺论》)撰《经义杂记》三十卷,臧庸(1767-1811)撰《叙录》一卷。此书取杂记汇编的形式,内容精深,见解独到,考证细致,颇受学界重视。清

  • 自警编

    九卷。宋赵善璙(生卒年不详)撰。赵善璙,宋太宗七世孙,家于南海(今广东广州)。端平(1234——1236)中曾任江州知州,其余事迹不详。此书主要编辑宋代名臣大儒嘉言懿行可为法则者。全书共分学问、操修、

  • 小重山房诗续录

    十二卷。清张祥河(1785-1862)撰。张祥河,字诗舲,甘肃华亭人。嘉庆举人,官至布政使、巡抚、刑部左侍郎。其人五岁入家塾,十二岁学诗,喜为古今体诗。致仕后宦迹几遍天下,历观山川名胜,辄以歌咏道其胸

  • 钟山札记

    四卷。清卢文弨撰。卢文弨生平事迹详见《龙城札记》。此书为作者归田后,掌教南京钟山书院时所著。全书以考订经史为主,杂记诸文,体例与《龙城札记》大体一致。书中校勘、考订多精确可信,间有失检之处。《续修四库

  • 李氏易解剩义

    三卷。清李富孙(1764-1843)撰。李富孙字既方,又字芗沚,浙江嘉兴人。嘉庆六年(1801)拔贡。精小学,著作除此书外,还有《七经异文释》五十卷、《鹤征录》八卷、《后录》十二卷、《校经庼文稿》十八

  • 黄帝八十一难经

    见《难经本义》。

  • 泾县方言考证

    近人胡韫玉撰。对所辑安徽泾县一带方言词,大多依《说文》等字书辨正字形词义,依韵书注明音读,并据群籍探究本源,颇丰富而有条理。初载于《国学汇编》第二、六、十一册,后汇辑成书,有国学研究社排印本。

  • 昭德新编

    三卷。北宋晁迥(951-1034)撰。晁迥字明远,澶州清丰(今属河南)人,自其父始徙居彭门(今四川彭县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累迁太常丞。真宗即位,擢右正言、直史馆、知制诰,后为翰林学

  • 五经算术

    二卷。北周甄鸾(生卒年不详)撰。甄鸾,字叔遵,河北无极县人,从其著作年代推测,其主要活动应在六世纪。他在北周曾任司隶大夫(又说司隶校尉),汉中郡守,太山太守,无极男。信佛教,尝撰《笑道论》三卷;通历法

  • 御制耕织图

    二十三幅。清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撰。清圣祖玄烨命人绘制耕图、织图各二十三幅,“以颁示子孙、群臣,俾知粒食维艰,授衣匪易。”(《续四库提要》)每幅图上均附诗一首,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