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经会元

礼经会元

四卷。宋叶时撰。叶时生卒年不详,字秀发,自号竹野愚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淳熙十一年间(1184)进士。授奉国军节度推官,历任吏部尚书,理宗初以显谟阁学士出知建宁府,后以宝文阁学士提举崇福宫。卒谥号文康。《礼经会元》以概括《周礼》而立论,共一百篇。除第一篇总序泛论《礼经》、第二篇驳汉儒之失、第一百篇补《冬官》之佚外,其发挥经义实为九十七篇。其中《朝仪》、《宫卫》、《王畿》、《祭乐》、《明堂》、《分星》六篇,各附以图,由于刊本错乱,“祭乐”后所附之图,实为“乐舞”之图,“祭乐”之图移于前幅。《礼经会元》体例与郑伯谦《太平经国之书》略同,议论多互相矛盾,从内容上看,《太平经国》所论庞杂,《礼经会元》则无此疵。叶时受当时疑古风影响,极力驳贬前儒而立己说,如“注疏”一篇,认为刘歆诬《周礼》,基本承先儒旧论;“补亡”一篇,认为《冬官》散见五官,与俞庭椿《周礼复古编》观点相同;至于认为河间献王以《考工记》补《冬官》是多余的,汉武帝不信《周礼》,由此一篇,则无根据;又驳难郑玄所注深害《周礼》,诋其不该用纬书注《周礼》以及用《国语》注“分野”等,则过于偏颇。其必欲复封建、井田、肉刑则显与时事不合。然总体而论,叶时的《礼经会元》对《周礼》概括基本准确,较为可取,《四库全书总目》评其“大旨醇正,多能阐发体国经野之深意”,是后世研究者研究《周礼》的一部有价值参考书。《礼经会元》版本有:元刊本,藏于南京图书馆;明嘉靖萧梅林刻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元至正杭州路儒学刊本,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元至正藤花榭刊本;汪氏丛刊本;陆有元刊本;明初黑口本;陆子全书本;明复刊元至正本;洞庭席氏刊本;清许元准刊本;乾隆桐柏山房刻本;乾隆间写文渊阁《四库全书荟要》本;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刻《通志堂经解》本;乾隆五十年(1785)通志堂刊修补本。

猜你喜欢

  • 念西堂诗集

    八卷。清王令(约1766年前后在世)撰。王令字仲锡,渭南(今陕西西安)人,生卒年均不详。由拔贡生官至广东按察使。王令工诗文,著有《念西堂诗集》。分为是集凡诗八卷,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集。其

  • 重校方言

    十三卷,附《补遗》一卷。清卢文弨校。卢文弨(1717-1796)字绍弓,一作召弓,号矶鱼,又号抱经、石鱼、粲斋,晚年号弓父,学者称抱经先生。原名嗣宗。浙江余姚县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授翰林

  • 龙吟草甲乙集

    二卷。清孙景贤(1880-1919)撰。孙景贤,字希孟,号龙尾,江苏常熟人。其父孙国桢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及第,官户部主事,能属文,善诗词。孙景贤童年早慧,继承家学,苦心孤诣,亦能诗工词。进入民

  • 名臣言行录

    前集十二卷、后集十二卷。明徐咸(生卒不详)撰。徐咸,海盐(今浙江省海盐县)人,明正德六年(1511)进士,官至襄阳知府。先有杨廉依照彭韶的《名臣录赞》撰写了《名臣言行录》四卷,共记载了名臣55人,徐咸

  • 空山易解

    四卷。清牛运震撰。牛运震字阶平,号真谷,滋阳人。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官任平番县知县。其学博涉群书,对于金石考据的功夫最深。对经义也颇有研究。该编努力将汉、晋、唐、宋易学通而为一。但大旨主理不主

  • 读易经

    一卷。清赵良澍撰。良澍字肃徵,号肖岩,安徽泾县人,乾隆进士,官至内阁中书。著有《读易经》、《读诗经》、《读礼》、《读春秋》及《肖岩文抄》等。其言易,以宋儒为宗,敷陈义理而不及象数,与汉魏易注不尝涉列。

  • 诗史

    ①十五卷,明顾正谊撰。正谊字仲方,号亭林,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松江县)人。顾正谊曾出仕为中书舍人,擅长山水画,且颇得元人精意,称为“华亭派”。著有《亭林集》、《顾氏丛书》。至于《诗史》一书,《四库全书

  • 养晦堂集

    十二卷。清刘蓉(1816-1873)撰。刘蓉字,孟蓉,号霞仙,湖南湘乡人。初佐曾国藩戎幕,官至陕西巡抚。后因挫于军事罢职。著作有《思辨录疑义》等。所著《养晦堂集》,有诗集二卷,文集十卷。诗集按诗题计,

  • 群经引诗大旨

    六卷。清黄云鹄撰。云鹄字翔云,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人。咸丰三年(1853)进士。此书汇集群经中所引诗经文句于一书,逐一解说。云鹄以为易无定解,诗无达诂。只要反复吟咏,自能得诗之本意。其部分解说引申,确

  • 后汉书补注

    二十四卷。清惠楝撰。惠楝,作有《周易本义辨证》,已著录。《后汉书补注》中只标所注的句子,书中以范晔作《后汉书》史事为主,杂引诸书,考究训诂,引证史实。采集群书编辑成书。把列传分为上中下三卷,为《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