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论语正义

论语正义

二十卷。魏何晏等集解(见《论语集解》),宋邢昺疏。邢昺(932-1010)字叔明,北宋经学家。曹州济阴(今山东荷泽)人。太平兴国(976-984)初,九经及第,授大理评事,后官至礼部尚书。昺博通五经,曾受诏与杜镐、舒雅、孙奭等校定《周礼》、《仪礼》、《公羊春秋传》、《穀梁春秋传》、《孝经》、《论语》、《尔雅义疏》。咸平二年(999)擢翰林侍讲学士。昺讲经于传疏敷引之外,多引时事为喻,以俚语说民疾苦,深受世人尊崇,誉为“惇儒”。《论语正义》外撰有《孝经正义》,采元行冲本;《尔雅义疏》以郭璞注为主,与杜镐等共相研讨,为之疏释。三疏均入《十三经注疏》。《论语正义》在《郡斋读书志》、《宋史·艺文志》中均以十卷著录,后人依《论语》篇数析为二十卷。皇侃《论语义疏》多涉清玄,于典章名物略而不详,邢昺等奉诏改定旧疏而为新疏,于名物训诂甚详,于皇疏枝蔓空疏之处也有所增删,周中孚称其“荟萃群言,创通大义,已为程朱开其先路矣”(《郑堂读书记》)。但清刘宝楠之子刘恭冕以为皇疏既失之空疏,邢疏又据皇疏“依文衍义,益无足取”(刘宝楠《论语正义叙》),仍病其芜陋。事实上后出经解往往较前人精致,但前人经解也多有独到之处,且有开路之功,不可随意贬抑。邢疏出后皇疏渐渐式微,终于南宋时湮没不可闻,幸而在乾隆年间复从日本得唐抄本,邢皇二疏得以并行于世。今上海馆、重庆馆有宋刻元明递修本《论语注疏解经》二十卷本(存十一至二十卷),北京馆亦藏有元刻明修本《论语注疏解经》二十卷。另有元刻明修本、明嘉靖李元阳本、万历北监本、崇祯毛氏汲古阁本等《十三经注疏》本传世,均题作《论语注疏解经》二十卷。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帝室图书寮藏有南宋光宗时蜀刻本《论语注疏》十卷,保留了邢疏未经窜乱的原貌,可以补校各本之不足。《藏园群书经眼录》称中华艺社有影印本行世。

二十三卷。清刘宝楠(1791-1855)撰。宝楠字楚桢,江苏宝应人。著有《释谷》四卷、《汉石例》六卷、《宝应图经》六卷、《胜朝殉扬录》三卷、《文安隄工录》六卷、《愈愚录》、《清芬集》十卷、《宝应文征》百余卷。宝楠是国子监典簿刘履恂的儿子,少师从其叔刘台拱,有家学渊源。宝楠与刘文淇等五人相约,各治一经,加以疏证。宝楠得《论语》,于是屏弃他务,专精致思。依焦循作《孟子正义》之法,先作长编,再荟萃而折衷,继而作宰畿辅,簿书繁琐,未成先衰。所缺后其子恭冕续成。咸丰五年(1855年)成书。是书考据义理并重,间采宋儒学说。全书博洽,为后世治《论语》者所必钻研之书。该书有江宁刻本。

猜你喜欢

  • 荛圃藏书题识续录

    四卷,杂著一卷。清黄丕烈撰,由王大隆辑出。王大隆,字欣夫,(1901-1966)浙江秀水人,文献学家,曾任复旦大学教授。其时寄居吴县,鉴于江阴缪荃孙所辑《士礼居藏书题跋记》仅从聊城杨绍和(约1830-

  • 琴张子萤芝集

    七卷。明张明弼(1583?-1652)撰。明弼,字公亮,江苏金坛人。崇祯年间进士,官至户部陕西司主事。明弼擅作古文诗赋,闻名一时,长赋短颂,可与六朝时作家相比,近体古风,近似元稹、白居易。著有《萤芝集

  • 孝经大全

    ① 十卷。明江元祚编辑。江元祚字邦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藏书家。跟项圣谟合编有《墨君题语》。是书开首录崇祯六年正月上谕一道,有葛寅亮序及元祚自序。书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集。甲集包括孝经考、

  • 金陵丛书

    四集,五十四种,四百七十六卷。民国蒋国榜编。蒋国榜字苏盦,江苏上元人。生卒年不详。丛书最初是江宁翁长森,辑其乡贤遗著世所罕传者,从六朝到当世,约数十种,欲刊刻,后因病逝未刊成,传其书于蒋国榜,蒋氏择五

  • 律吕直解

    一卷。明韩邦奇撰。邦奇字汝节,号苑洛,朝邑(今陕西大荔)人,正德进士。韩氏治学广博,于诸经、子、史、天文、地理、乐律、兵法等,无不精通,所撰甚丰。此书旨在解释蔡元定之《律吕新书》。其自序称蔡氏之书“固

  • 搜玉小集

    一卷。不著编辑者名氏。郑樵《通志》已载,则其来旧。旧目题凡三十七人,诗六十三首。此本但三十四人,诗六十二首。盖毛晋重刊所厘定,所注考证颇详。然胡鹄等三人,有录无诗,晋并删其姓氏,已非阙疑存旧之意。又人

  • 洪范后案

    二卷。清王鸣盛(详见《尚书后案》)撰。在《西庄始存稿》中,卷十九至卷二十为《洪范后案》,即《尚书后案》的卷十二。此书一为初稿,一为定本,二者之间略有不同,相对来说初稿较简略而定本稍详细。但是此稿论《河

  • 庄子点勘

    十卷。清吴汝纶(详见《易说》)撰。明清圈点训释《庄子》者已有多家,吴汝纶撰此书是集释德清、方以智、姚鼐等家之作进行圈点、校勘。其书前列所选书目八篇十四节,书中所圈识的仅涉及《逍遥游》、《养生主》、《骈

  • 五十辅臣编年录残本

    一卷。作者不详。所记之事始于明天启七年(1627)八月,中间崇祯元年(1628)一月差详,二年所记则仅韩爌调停沈维炳、薛国观申救任赞一事。而卷末则题“五十宰臣编年录”,与内容不尽相符。清曹溶撰《崇祯五

  • 礼纬斗威仪

    一卷。清马国翰辑。马国翰生卒年及事迹未详。该书仅十九条,书内容为谈论帝王应运兴起,持五德转移、天人感应之说,实为荒诞不经。其书称:君以何运而称王则天以相应物象感应,并且人民的相貌也具备相应的五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