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诗经新义

诗经新义

二十卷(已佚)。王安石(1021- 1086)撰。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庆历进士,仁宗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被任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推行农田、水利、青苗、保甲等新法。由于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拜相,进《三经新义》(《诗经新义》、《尚书新义》、《周官新义》)立于学官。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王安石是“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列宁语),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并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论点。在文学观方面,主张“文章合用世”(《送董传》)“条为有补于世”(《上人书》)。他的散文成就最高,雄健刚直,简丽自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道劲清新,自在一家,对黄庭坚,杨万里等有较大的影响。王安石著述丰富,但散失不少。1959年,中华书局整理出版《临川先生文集》,1961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部在《临川先生文集》基础之上,整理出《王文公文集》。而他的学术著作《三经新义》、《字说》、《老子解》等,因遭禁毁,明代后期就已遗佚。1979年,邱汉生从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李樗、黄櫄《毛诗集解》、严粲《诗缉》、《临川先生文集》等著作中辑录而成《诗义钩沈》(中华书局1982年9月版),是《诗经新义》的最新辑本,《诗经新义》虽然是谨守《诗序》的,但自有其特色在。其一,为推行新法服务,有鲜明的政治功利目的性。书中强调诗的美刺作用,甚至把《诗经》与孔子作《春秋》相提并论,有“乱臣贼子知惧而天下劝”(《国风解》)的作用,并借《豳风·七月》的训释,描绘出一幅理想的政治蓝图。借助《采薇》、《出车》、《六月》等战争诗的训释,阐发其富国强兵、抵御外敌的爱国思想。其二,注重以礼解经。如《小雅·雨无正》释“正大夫”曰:“《周官》八职,一曰正,六官之长是也。”郑玄开以礼释诗之先声,王安石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其三,精妙细致的训释。《小雅·无羊》:“尔羊来思,其角濈濈。尔牛来思,其耳湿湿。”王氏曰:“濈濈,和也。羊以善触为患,故言其和,谓聚而不相触也。湿湿,润泽也。牛病则耳燥,安则润泽也。”没有对牛羊生活的实地考察是注不出的。《新义》的缺点也不少,如过分强调《诗经》的政治教化作用,流露出许多陈腐的政治、道德观点;由于强调尊奉《诗序》,以致于在训释中削足适履,曲解附会,形成许多“凿说”。

猜你喜欢

  • 论学篇

    一卷。明孙丕扬(见《格物图》)撰。他著《格物图》后,复撰此书为讲学用。共分为三篇,一曰《格物工夫》,二曰《良知明辨》,三曰《心学始终》。大旨皆申明《格物图》中之意。

  • 汉碑经义辑略

    二卷。清淳于鸿恩撰。鸿恩字君锡,又字稚鹤,山东省黄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书首有其师丁凤池序,书中曾多次录其说。后有鸿恩自跋,据此可知他曾辑《汉碑引经异文考》八卷、《汉碑通经姓氏表》一卷。此书将汉

  • 满州小学集注

    六卷。汉本宋朱熹撰,明陈选注,《四库全书》已著录。清圣祖康熙命尚书顾八代翻译。世宗时,特命校对授梓,以资学习。雍正五年十二月,上亲为制序颁行,为满文本,内容与汉本相同。内篇有四:曰立教第一,明伦第二,

  • 大中合一

    三卷。清孙观光撰。观光字利宾,河南虞城(今河南虞城)人。是书前有毛昶熙、李用清二序及观光自序,后有其门人蔡同春跋。自序称《大学》简明易晓,《中庸》奥博难窥,欲将《中庸》贯入《大学》内,使学者易于会心,

  • 策统纲目

    三十九卷。明卓有见(生卒年不详)撰。此书以邱浚《大学衍义补》、湛若水《圣学格物通》二书为基础。分立四门,即经传格言、史鉴证义、诸儒论议、国朝事实。颇略于古义而详于时务。

  • 结一庐朱氏剩余丛书

    四种,一百十二卷。清朱学勤编。朱学勤,字修伯,仁和(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清代藏书家。家藏之书多得自顾氏艺海楼和同乡劳氏丹铅精舍。著述有《读书跋识》、《枢垣日记》。《结一庐朱氏剩余丛书》所收著作

  • 七颂堂集

    十四卷。清刘体仁(1612-1677)撰。刘体仁,颖川卫(河南许昌一带)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有家难,弃官从孙奇逢讲学,后累官吏部郎中。体仁工诗文,又善画山水。著有《识小录》(已著录),《七

  • 六书索隐

    五卷。明杨慎(1488-1599)撰。杨慎生平著述见《奇字韵》。此书自序谓:“取《说文》所遗,汇萃成编。以古文籀书为主,若小篆则旧籍已著,予得而略。”然而其中所载古文籀书,实多略而未备。如首卷东韵“工

  • 文道希先生遗诗

    清文廷式(1856-1904)撰。文廷式,字道希,号芸阁,自号纯常子,江西萍乡(今属江西)人,光绪进士。以一甲第二授编修。德宗超授侍讲学士,因劝其变法,被剥夺职权南归。文廷式工骈体,文词超群,诗文功力

  • 春秋四家五传平文

    四十一卷。见《春秋五传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