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读风偶识

读风偶识

四卷。清崔述(1740-1816)撰。崔述字武承,号东壁,直隶大名(今属河北)人。清代史学家,乾隆二十七年(1762)举人。曾任知县。治学以经为主,致力于疑古、辨伪、考信。考辨先秦古事,一切取信于经,对战国以下书,皆以为不可尽信,遂由治经而专攻古史,考证详明而不墨守旧说,辨析精微而不尚空谈。所著甚富,《考信录》一书,尤平生心力所专注。又著《王政三大典考》、《尚书辨讹》、《读经余论》、《论语余说》、《三代考信录》等,近人顾颉刚汇集有《崔东壁遗书》。是编非惟不取《毛诗》,于齐、鲁、韩三家亦复有所轩轾。其言曰:《诗》在汉初,有鲁申公、齐辕固生,各以《诗》传其弟子,其先盖皆本之于七十子。虽不能无传流之误,要大概为近古。其后韩婴亦传《诗》,然其源流未必能逮齐、鲁之醇。最后毛《诗》始出,卫宏为之作序,多傅会于《春秋》传文,以欺当世,学者不加细考,以为真有所传,遂谓其书优于三家,从而注之、笺之,由是毛诗盛行,三家渐微,逮于魏晋,齐、鲁《诗》遂亡,韩《诗》亦不复行于世。学者所见惟有毛《诗》,童而习之,不复知有他说,虽淹博好古之士,皆以为经之本旨固然,而《诗》之旨亦晦矣。是书有《东壁遗书》本、道光刊本、影道光本、亚东图书馆排印本、《畿辅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猜你喜欢

  • 常谈搜

    四卷。清易本烺撰,其子崇垚等校。本烺字眉孙,湖北京山县人。是编卷端有同治癸亥(1863年)本烺弁言,以为天下有常谈语句,操觚家习知之,及叩其出处,则老生宿儒或有不能骤应者,且踵讹袭谬,不知其非。如“会

  • 兼明书

    五卷。唐五代时邱光庭(生卒年不详)撰。邱光庭乌程(今浙江吴兴)人,曾官至太学博士,与著名诗人罗隐交往密切。据《宋史·艺文志》记载,《兼明书》共十二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作二卷。今本五卷,可能为后人

  • 施氏七书讲义

    见《七书讲义》。

  • 五经文字

    三卷。唐张参(生卒年不详)撰。张参,唐代宗时(762-779)人,开元天宝间举明经,至大历初佐司封郎,寻授国子司业。博通经史,精于字学。另著《唐广韵》五卷,今不传。是书为辨正经传文字形体的书。大历十年

  • 政典汇编

    八卷。清王芝藻(生卒年不详)撰。王芝藻著有《大易疏义》。此书以“六曹”统天下之事。自周官开始,后世有的沿袭,有的变革,总的都不超出这个范围。取材大抵源于《通典》、《通考》二书。而元明之事则多采自王圻《

  • 二酉园诗集

    十二卷。《文集》十四卷。《续集》二十三卷。明陈文烛(1535-?)撰。陈文烛,字玉叔,湖北沔阳人,卒年不详。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官至南京大理寺卿。是集分为诗集十二卷,文集十四卷,续集二十三卷

  • 封谥繙清

    一卷。奕赓撰。奕赓,见《谥法续考》。是书共分四章,第一章有帝后陵名、列朝年号,其中上自肇、兴、景、显四祖永陵,曰恩特赫莫蒙安,下至仁宗昌陵,各译所翻清语。第二章为亲郡王封号,第三章为贝勒等嘉号,第四章

  • 文则

    二卷。宋陈骙(1128-1203)撰。陈骙生平详见《南宋馆阁录》辞目。据《太平御览》引挚虞《文章流别论》称:“文章句法,推本六经,兹其权舆也。”刘知几《史通》特出《摸拟》一篇,于貌同心异、貌异心同辨析

  • 书经旨略

    一卷。明王大用撰。其生卒年不详,大约明正德、嘉靖间在世。大用字时行。兴化(今福建莆田县)人。正德三年(1508)举进士,官至副都御史。《书经旨略》一书不载经文,多推衍阐述传注之意,对经文中宜彼此对照之

  • 郋园读书志

    十六卷。叶德辉撰。叶氏家藏丰富,每得一书皆记其前后题跋,此编即汇辑所藏书籍题跋而成。此前曾刊行《观古堂藏书目》,随后收藏益丰,故可视为藏书目录。是志按四部编排,卷一二经、卷三四史、卷五六子、卷七至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