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诗词古文>薛居正生平

薛居正生平介绍

薛居正(912年—981年7月12日),字子平。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1] 。北宋大臣、史学家。后唐清泰二年(935年)进士。历官后周谏议大夫、刑部郎中、宋初户部侍郎、兵部侍郎、参知政事、门下侍郎、平章事、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司空。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因服丹砂而中毒死,享年七十岁。赠太尉、中书令,谥号文惠。咸平二年(999年),配飨太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其代表作是《旧五代史》。>>查看薛居正的诗词古文

生平

  薛居正的父亲薛仁谦任后周太子宾客。居正年轻时好学,有远大志向。

  934年(清泰元年),参加进士考试未被录取,写了一篇《遣愁文》来自我解嘲,他的文章寓意卓越豪迈,观者认为有公辅大臣的器量。935年(清泰二年),登进士第。
后晋天福年间,华帅刘遂凝召他为从事。刘遂凝之兄刘遂清管理国家财经大事,上奏任命他为盐铁巡官。

  944年(开运初年),改任度支推官。宰相李崧领管盐铁,又上奏任他为推官,加任大理司直,升为右拾遗。桑维翰任开封府尹时,又上奏任他为判官。

  后汉乾祐初年,史弘肇统率侍卫亲军,威权震动皇上,为人残忍自傲,没有人敢忤逆他的命令。他的部下官吏控告百姓违犯盐禁,论法当死。讼狱将要决断,薛居正怀疑其罪不实,召来这个百姓讯问,原来这个官吏与他有私怨,因此诬告他。逮捕这个官吏来讯问,他供认不讳,被处罚。史弘肇虽然很恼怒,但也不能使他屈服。

  951年(广顺初年),迁升为比部员外郎,统领三司推官,不久任知制诰。周太祖征伐兖州,诏令薛居正跟从前往,因为功劳加任都官郎中。

  956年(显德三年),迁左谏议大夫,擢弘文馆学士,判馆事。

  959年(显德六年),使沧州定民租。不久,因为他的才干扬名朝廷,擢刑部侍郎,判吏部铨。

  北宋初,调任户部侍郎。太祖亲自征讨李筠及李重进,管理留司三司,不久出任许州知州。

  962年(建隆三年),为枢密直学士,权知贡举。湖湘刚平定,朝廷任命居正知朗州。正遇逃兵数千人聚结山泽为盗,监军使怀疑城中僧侣一千多人都是同伙,准备全部捕杀。居正用计迟缓捕杀,于是率领军队消灭群寇,擒俘盗贼主帅汪端,讯问他,得知僧侣们并未参预其事,僧侣们得以存活下来。

  963年(乾德元年),加兵部侍郎。太祖将要亲自征伐太原,大量发动百姓运送粮草。当时河南府闹饥荒,逃亡者四万家,太祖为此感到忧虑,命居正乘驿马招集百姓,十天后百姓都恢复生业。朝廷命居正以本官参知政事。

  967年(乾德五年),加吏部侍郎。

  972年(开宝五年),兼淮南、湖南、岭南等道提举三司水陆发运使事,兼判门下侍郎事,监修国史及五代史。

  973年(开宝六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同年,薛居正等修《五代史》(《旧五代史》)成。一年后,太祖赐给他器币。

  975年(开宝八年),二月,太祖鉴于天下已定,对居正等人说:“年岁丰登,万物丰盛,如果不是上天保佑,哪里能这样。应当共思济物,如果政事有失,应当予以拯救,来实现我的志向。”居正等愈发勤修政事,来符合太祖的意愿。

  976年(开宝九年),晋王赵光义即位,薛居正加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

  981年(太平兴国六年)六月,随从太宗平定晋阳回来后,进官位为司空。由于服丹砂中毒,正在上奏政事时,发觉毒发,于是出了殿堂。到殿门外,喝了一升多水,堂吏把他扶到中书省,已经不能说话,只是指着廊庑间的储水器。身边的人把水取来,不能喝,吐气像烟雾,用车载回家里,随即便去世,享年七十。追赠太尉、中书令,谥号文惠。

  薛居正气质容貌伟岸,喝酒喝到几斗还能不醉。秉性孝顺行为善良,居家生活节俭。任宰相时处事宽厚,不喜欢苛察,士大夫对此很为赞许。从参政到任宰相,共十八年,太祖对他的恩宠始终不减。

  先前,太祖曾经对居正说:“自古帝王很少能够正己,臣子大多没有远略,虽然身居显位,不能垂名后世,而身陷不义之名,子孙遭殃,因为君臣没能尽行其道啊。我看唐太宗接受大臣谏议,直接指出他的过错而不以为耻。在我看来,不如自己不做错事,使别人没有指责。又观古代的大臣很多不能慎终如始,能够得以保全而且享受厚福的人,是由于忠正啊。”开宝年间,薛居正与沈伦一起任宰相,卢多逊任参知政事。开宝九年(976年)冬天,卢多逊也任平章事。到居正死后,沈伦被贬官,卢多逊流放南方,议论的人说薛居正坚守臣道受福,果然符合太祖之言。

  999年(咸平二年),薛居正得以配飨太宗庙庭。

  1226年(宝庆二年),宋理宗赵昀图二十四功臣神像于昭勋阁,薛居正位列其中。

家庭成员

薛惟吉,字世康,薛居正养子,官至左领军卫大将军,知延州。

薛安上,薛惟吉之子。

猜你喜欢

  • 牛弘

    (546—611)隋安定鹑觚人,字里仁。其先世本姓尞。父允仕西魏,赐姓牛。弘性宽和,好学博闻。入隋为秘书监。尝请开献书之路。奉敕修五礼。正新乐,立明堂,议其得失。拜吏部尚书,封奇章郡公。奉炀帝诏修《大业律》十八篇。从幸江都,大业六年十二月卒。谥宪。

  • 李元嘉

    李元嘉(618-688年)唐高祖第十一子,母为宇文昭仪,唐太宗李世民异母弟,李唐宗室、画家,妃为房玄龄之女。工行草书,善画龙、马、虎、豹。《旧唐书本传》、《唐书本传》、《历代名画记》、《书断》有记载。母亲为宇文昭仪——宇文士及之妹,另有一弟李灵夔封为鲁王。性喜布衣,不以皇子自居。其画作优于二阎。韩王妃为房玄龄之女房氏。有子李训、李谊、李撰、李谌等。

  • 杨玢

    五代时虢州弘农人,字靖夫。杨虞卿曾孙。仕前蜀王建,依附宰相张格,累官礼部尚书。光天元年,王衍嗣位,格贬茂州,玢亦坐贬荥经尉。乾德中,迁太常少卿。咸康元年,进吏部尚书。前蜀亡,归后唐,任给事中,充集贤殿学士。后以年老,授工部尚书致仕,退居长安故居。

  • 李璮

    李璮(?~1262),中国金末山东军阀李全之子(一说养子),小字松寿。1227年李全降蒙古,被任为山东淮南楚州行省(又称益都行省)。1231年李全死,不久李璮袭为益都行省,拥军自重。1259年,李璮加速准备反叛蒙古,一面进犯南宋,取海州等4城,一面积极加固益都城防,储存粮草,截留盐课。1262年在在进攻济南时,应者寥寥,军心离散。七月,城破被俘,史天泽将其处死。

  • 廉希宪

    (1231—1280)元畏兀儿人,一名忻都,字善甫,号野云。布鲁海牙子。幼魁伟,举止异凡儿。稍长,笃好经史,年十九,入侍忽必烈于藩邸,以性善义利仁暴之旨为对,世祖目为“廉孟子”,由是知名。宪宗四年,为忽必烈京兆分地宣抚使,首请用许衡提举学校,教育人材。九年,从攻宋鄂州,请尽释军中所俘士人。十一年,起为北京行省平章政事。次年,元军取宋江陵,帝令希宪行省荆南。至镇,禁剽掠,录用宋朝官吏,发仓粟赈饥,兴学校,选教官。十四年,因病召还。卒谥文正。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历共城教谕、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今湖北省红安县)、湖北麻城芝佛院。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间还有不少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最后被诬下狱,自刎死于狱中。其重要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史纲评委》。他曾评点过的《水浒传》、《西厢记》、《浣纱记》、《拜月亭》等等,仍是至今流行的版本。

  • 钟元铉

    钟元铉,字士雅,安远人。官安仁训导。有《石湖草堂诗集》。

  • 赵廷恺

    赵廷恺,字存之,江西安福人。咸丰壬子进士,官刑部主事。有《十三翎阁诗草》。

  • 孔绍安

    孔绍安(约577-622),字不详,越州山阴人,孔奂长子,孔子三十三代孙。生于陈宣帝太建九年,约卒于唐高祖武德中年,约四十六岁。少于兄绍新俱以文词知名。年十三,陈亡入隋,徙居京兆鄂县,闭门读书,诵古文集数十万言。外兄虞世南异之。与词人孙万寿为忘年之好,时人称为“孙、孔”。大业末,为监察御史。李渊讨贼河东,绍安为监军。李渊受禅,绍安自洛阳间行来奔,拜内史舍人,赐赍甚厚。尝因侍宴应诏咏石榴诗云:“只为时来晚,开花不及春”。为人称诵。寻诏撰梁史,未就而卒。绍安著有文集五十卷,(旧唐书志作三卷,本传作五卷。此从新唐书志)传于世。

  • 刘孝绰

    (481—539)南朝梁彭城人,本名冉,字孝绰,小字阿士。七岁能文,年十四,代父起草诏诰,号“神童”。梁武帝天监初,起家著作佐郎。后迁尚书水部郎。作诗得武帝嗟赏。累擢秘书丞,廷尉卿。被到洽所劾,免官。位终秘书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