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为婴儿至儿童期所生的瘰疬。又名乳疬。多由先天虚损而致。症为瘰疬旋起旋消,或结核久而不化,或时大时小。治法:偏热者用灯笼草、野菊花和红糖少许煎服。偏寒者外用消肿散外敷。
出《本草纲目》。为王不留行之简称,详该条。
见《广雅》。为厚朴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宋代针灸医生。籍贯不详。精通针法,善用补泻法治病。
病证名。见《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指眼生翳膜带青色者。
即十二官。出《素问·灵兰秘典论》。详十二官条。
见医理发明条。
见清·赵其光《本草求原》。为洋金花之别名,详该条。
五脏病以相克的次序相传,如《灵枢·病传》所言的“病先发于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等是。五脏病依次传其所胜,于病为逆,预后不良,故《病传》又谓:“诸病以次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
见《草药手册》。为蛇床子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