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关格

关格

①病名。①小便不通名关,呕吐不已名格,小便不通与呕吐不止并见名为关格。见《伤寒保命集类要·关格病》。《医学心悟》卷三:“更有小便不通,因而吐食者,名曰关格。经云: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关格者,不得尽其命矣。”本证多系癃闭的严重阶段,可见于尿毒症等疾患。②大便不通名内关,小便不通名外格,大小便都不通名关格。《诸病源候论·关格大小便不通候》:“关格者,大小便不通也。大便不通谓之内关,小便不通谓之外格,二便俱不通为关格也。由阴阳气不和,荣卫不通故也。阴气大盛,阳气不得荣之曰内关;阳气大盛,阴气不得荣之曰外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曰关格。关格则阴阳气否,结于腹内,胀满,气不行于大小肠,故关格而大小便不通也。”③指上不得入而呕吐,下则大小便秘结者。《医贯》卷之五:“关格者,粒米不欲食,渴喜茶水饮之,少顷即吐出,复求饮复吐。饮之以药,热药入口即出,冷药过时而出,大小便秘,名曰关格。关者下不得出也,格者上不得入也。”④指呕吐而渐见大小便不通者为关格。《医醇賸义·关格》:“患此证者,多起于忧愁怒郁,即富贵之家,亦多有隐痛难言之处,可见病实由于中上焦,而非起于下焦也。始则气机不利,喉下作梗;继则胃气反逆,食入作吐;后乃食少吐多,痰涎上涌,日渐便溺艰难。此缘心肝两经之火煎熬太过,营血消耗,郁蒸为痰;饮食入胃,以类相从,谷海变为痰薮,而又孤阳独发,气火升痰,宜其格而不入也。”因肝气犯胃,食入作吐,宜解郁和中归桂化逆汤;痰气上逆,食入呕吐,人参半夏汤;孤阳独发,阻格饮食,甚则作呃,和中大顺汤。二气双调饮通治关格。②脉象之一。指人迎寸口脉俱盛极,系阴阳离决之危象。《灵枢·终始》:“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③指阴阳均偏盛,不能相互营运的严重病理状态。《灵枢·脉度》:“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猜你喜欢

  • 苦丁香

    见《本草衍义补遗》。为瓜蒂之别名,详该条。

  • 屈肘反背翻掌通臂

    推拿手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一手按于肩部,一手握住腕部,将病人上肢向后,屈肘翻手于背部。适用于肩部寒凝气聚等症。

  • 柿萼

    见《药材学》。为柿蒂之别名,详该条。

  • 尾闾

    ①骨名。即尾骨。详尾骶骨条。②推拿部位名。即龟尾。位于尾骨端。③经外奇穴别名。见穷骨条。

  • 膀胱俞

    经穴名。代号BL28。出《脉经》。属足太阳膀胱经。膀胱之背俞穴。位于骶部,平第二骶后孔,距骶正中线1.5寸处。当骼后上棘内缘下与骶骨间凹陷中;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布有第一、二骶神经后

  • 邪喘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喘》。指寒邪伏肺的气喘。多由邪伏肺中,关窍不通,肺气壅塞所致。症见上气喘逆,呼吸不利,咽喉如塞,如欲呕吐,有时可见身热,脉六部俱伏等。治宜发散为主。如麻黄散、射干麻黄汤、五虎汤等

  • 伤阴

    即真阴耗损。可由于:①阳气偏亢,内灼阴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阴病。”②伤津的进一步发展。如温热病后期肝肾的真阴受伤,病人出现低热、手足心灼热、神倦、消瘦、口干舌燥,或见咽痛、耳聋、颧红,

  • 捣针法

    见提插法条。

  • 徐疾补泻

    即徐疾补泻法。详该条。

  • 巨分

    口角两侧大纹处。《灵枢·五色》:“巨分者股里也。”张景岳注:“巨分者,口旁大纹处也。”即认为巨分的异常可以反映大腿内侧的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