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噎膈

噎膈

病名。见《济生方》卷二。《内经》作隔、鬲、膈中、隔塞、鬲咽。《备急千金要方》称噎塞。又名膈噎、噎、膈、膈气。①指食入阻隔,未曾入胃即吐出者。《医贯》卷五:“噎膈者,饥欲得食,但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在胃口之上,未曾入胃即带痰涎而出。”②指饮食不得下,大便闭结者。《医学入门》卷五:“饮食不下而大便不通,名膈噎。”③亦指反胃。《丹溪心法》卷三:“翻胃即膈噎,膈噎乃翻胃之渐。”本病有虚实之分。《金匮翼》卷三:“噎膈之病,有虚有实。实者或痰或血,附着胃脘,与气相搏,翳膜外裹,或复吐出,膈气暂宽,旋复如初。虚者津枯不泽,气少不充,胃脘干瘪,食涩不下。虚则润养,实则疏瀹,不可不辨也。”因忧思而气结生痰,交阻胸膈所致者,治宜解郁化痰,可用五膈宽中散香砂宽中丸启膈散等方。因酒色过度,肾阴亏损所致者,治宜滋补肾阴,可用六味地黄丸。因阴虚火旺瘀热交阻所致者,治宜养阴清火,活血化瘀,可用通幽汤滋血润肠丸。因津液枯槁所致者,宜生津益胃,可用麦门冬汤。因脾气亏损所致者,治宜益气健脾,可用补气运脾丸,噎膈证古分五噎五膈外感噎膈,内伤噎膈。根据症情不同,又有隔食格气梅核膈等。详有关各条。

猜你喜欢

  • 产后脚气

    病名。《妇人良方大全》卷二十一:“产后脚气。因元气内虚,六淫外侵所致。其状发热瞀闷,搐掣惊悸,心烦呕吐气上。用小续命汤治之。”

  • 沈好问

    【介绍】:元代医家。字裕生,号启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精于小儿科,尤精痘疹病。《钱塘县志》载有其治验数则。所著有《痘疹启微》、《本草类要》、《素问集解》,均佚。

  • 脆脚

    指妊娠期下肢浮肿之症。见《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平素脾阳不振,随胎体渐长,有碍脾阳敷布,以致水湿下注。症见脚部浮肿,皮薄光亮,压痕不起,无其它不适,经休息后不能恢复者,治宜健脾渗湿。方用全生白术散

  • 咳逆

    证名。指咳嗽见气上逆的疾患。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诸病源候论·咳逆候》:“咳逆者,是咳嗽而气逆上也。气为阳,流行府藏,宣发腠理,而气肺之所主也。咳病由肺虚感微寒所成,寒搏于气,气不得宣,胃逆聚还

  • 太乙丹

    即紫金锭,见该条。

  • 金刚根

    出《日华子诸家本草》。为菝葜之别名,详该条。

  • 正头痛

    病证名。①即冲头痛。《东医宝鉴·外形篇》:“其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即正头痛也。”参见冲头痛条。②指满头皆痛之症,与偏头痛相对而言。《溪医述·病症辨异》:“正头痛者,满头皆痛,……偏头风者,但在半

  • 十八剂

    方剂的作用、性味相结合的分类法。即轻剂、淡剂、清剂、解剂、缓剂、火剂、暑剂、湿剂、寒剂、燥(一作涩)剂、甘剂、平剂、温剂、和剂、调剂、补剂、荣剂、夺剂,共十八剂(见元·李汤卿《心印绀珠经》)。

  • 乌泡根

    见《湖南药物志》。为乌泡刺根之简称,详该条。

  • 风气

    ①泛指自然气候,《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②六淫之一,《素问·风论》:“风气藏于皮肤之间。”详风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