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体气之发于腋下者。出《肘后方》卷六。又名胡臭、腋臭、腋气。因湿热郁于腠理汗孔或遗传所致。临症腋下汗液有特殊臭气。大部分患者伴有油耳朵症状。用枯矾粉或密陀僧加枯矾粉外搽;或龙眼核十二枚和胡椒五十四
【介绍】:见俞启华条。
《疡医大全》卷七方,又名三仙丹。水银一两,明矾、火硝各一两二钱。为末,入锅内,用瓷碗一具(先用生姜片擦碗内外,以防碗炸)盖定,碗口以潮皮纸捻挤定,碗底用泥封固,炭火炼制,约三炷香,停火候冷,刮下碗内药
《证治准绳·幼科》集七方。精猪肉(薄片)一两,铅粉少许。将肉于炭火上慢炙,旋铺铅粉,炙令成脯,每服少许。治小儿刮肠下痢,噤口不食,闭眼合口至重者。
出《妇人良方大全》卷十五。即子暗。详该条。
药物学著作。2卷。清·张德裕撰。刊于1828年。本书以药性分类,计甘温、甘凉、发散、气品、血品、苦凉、苦温、苦寒、辛热、毒攻、固涩、杂列共12类,361种药物。叙述简要,有一定参考价值。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肿胀总论》。指感受六淫之邪所致的腹胀。详伤寒腹胀、风湿腹胀、湿热腹胀、寒湿腹胀条。
推拿穴位名。①位于眉心至前发际一线。见《幼科铁镜》。又名额天门。由眉心推至发际,称为开天门。能发汗解表。②即内八卦穴中的乾宫。出《小儿按摩经》。《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天门即神门,乃乾宫也。”参
综合性医书。4卷。明·龚廷贤撰。刊于1591年。内容包括临床各科病证证治。多编成歌诀,论述较简略。选方颇多,包括一部分内府秘方。
书名。1卷。《医学切要全集》的一种。清·王锡錱撰于1847年。本书以歌诀形式为主,内有经络脉诀、药性弹词、看病歌诀、汤头诸歌。并辑录张介宾的“新方八略”,程国彭的“医门八法”。为中医入门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