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太医署

太医署

古代医疗和医学教育的机构。始建于南北朝时期,隋唐臻于完备。以医疗为主,教学次之。唐时,属太常寺。在校师生多达300余人。由太医署令、丞等负责管理。分设医、针、按摩和咒禁等部门,医又分为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等科;学习课程在共同学完《脉诀》、《本草》、《明堂》、《素问》等基础后,即分科学习各自的专业;学制分别为七年、五年、三年;考核分别由博士主持月考,太医署令、丞主持季考,太常丞主持年终总考,视其成绩的优劣,予以升、留、退。教师的职称分别为博士、助教、师、工等。太医署是我国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医学校。宋代改为太医局,仍为医疗与教学兼而有之。金、元、明、清则改为太医院,而且已成为纯属医疗保健的机构。

猜你喜欢

  • 孙用和

    【介绍】:北宋医家。本卫州(今河南汲县)人,后客居河阳(今河南孟县)。精医书,善用张仲景法治疗伤寒。曾治愈国医治疗无效的光献皇后病,而授尚药奉御。著有《传家秘宝方》三卷。子孙奇、孙兆,皆以医闻名。

  • 脾痈

    病名。①指位于章门穴处的痈。章门穴为脾经之募穴,故名。《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八:“章门隐隐而痛者,脾疽也。上肉微起者,脾痈也。”此证由过食生冷兼内蕴湿热,或瘀血瘀滞脾经而成。症见腹胀、咽干、小便短涩。

  • 摩风膏

    ①《银海精微》卷下方。黄芪、细辛、当归、防风、杏仁、松脂、黄蜡各一两,白芷、麻油各四两。先将蜡油熔化,他药为细末,慢火煎成膏,贴太阳穴。治鹘眼凝睛,外障。②《证治准绳·类方》第四册方。蓖麻子(研)一两

  • 下石疽

    病名。见《医宗金鉴》卷七十。因体虚、寒邪深袭,致使血液凝结而成。发于膝盖或两侧部的石疽,形如鸡卵,坚硬如石,活动时患部疼痛,皮色不变,无红热,难消难溃,既溃难敛。治疗参见石疽条。

  • 何炳元

    【生卒】:1861~1927【介绍】:清末至民国时期医家。字廉臣,浙江绍兴人。曾任绍兴医学会会长,创办《绍兴医药月报》,自任副编辑。在学术上思想少保守,不墨守老师传授的方法,主张凡有利于发展中医学术的

  • 黄宣

    【介绍】:宋代医家。天台(今浙江天台)人。撰《药书》10卷,已佚。

  • 提云草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老鼠耳之别名,详该条。

  • 退思居士

    【介绍】:见王泰林条。

  • 周杓(biāo 标)元

    【介绍】:见周魁条。

  • 代荣

    【介绍】:宋代医家。生平不详。撰有《医鉴》1卷,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