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根黄苔、中淡红而尖有灰苔。为胃中郁热,证见心烦而渴,不吐不泻,胸闷脘胀,宜缓下泄热治之。若黄苔中心舌红绛而尖灰苔者,乃胃火炽盛,心营受灼、宜在清胃之中加清心之品(见《伤寒舌鉴》)。
《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十八方。熟地黄八两,石斛膏、线胶各四两,莲子、芡实各三两,麦门冬、茯神、五味子、沙苑子各二两,远志一两。为细末,金樱膏为丸。治肾脏精亏,相火易动难制,致梦遗精浊,烦劳即发
见《四川中药志》。即香加皮。详该条。
病名。又名飞丝毒、抢食风。多由心经热毒熏灼咽喉所致。症见咽喉干燥,口中发泡。若饮食吞咽有碍,甚而呛逆者则为重症。《喉科秘旨》卷上:“此症谓之飞丝毒,口中发泡丑药(雄精3克,梅片1.5克,胆矾0.3克)
病名。见《医经会元》。指疝症由于诸劳气陷,房劳伤精而发者。天寒时发作尤剧,宜服肾气丸加川楝子、巴戟天、鹿角胶。
病名。见《治疔大全》。疔疮生于颈后正中(天柱骨间)对口处者。初起痒而不痛,有一小吻,顶上一小点如麻子大,或红或黄,治宜急刺百劳、委中二穴。详见疔疮条。
【介绍】:见姚浚条。
《兰室秘藏·衄血吐血门》方。葛根、羌活各半两,升麻一两,炙甘草二两,白芍药、黄芪各三两。水煎,食后服。治鼻衄出血多,面黄,眼涩多眵,手麻木。
见古愚山房方书三种条。
病名。指痢下赤白或纯下瘀血而连年不愈者。《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肠蛊痢者,冷热之气入在肠间,先下赤,后下白,连年不愈,侵伤于脏腑,下血杂白,如病蛊之状。”《千金要方》卷十五:“蛊则纯痢瘀血。”参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