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儿脾病证治

小儿脾病证治

儿科五脏病证治之一。脾恶湿,故病多体重,困倦多睡,不思饮食,泄泻热证则目内黄,尿黄。口疮口臭,烦易饥,宜泻脾胃蕴热,用泻黄散寒湿困脾,脘腹胀满,泛恶欲吐,食纳减少,消化不良,苔白脉缓。宜芳香化湿,散寒健脾,用藿香正气散脾虚,困倦思睡,睡卧露睛,泄泻色白,面黄体瘦,宜益脾健胃,用异功散。脾虚不运,食后腹胀,宜健脾利气,用香砂六君子汤脾气下陷少气懒言,宜补中举陷,用补中益气汤。《育婴家秘》:“脾热者泻黄散;胃热人参白虎汤;脾胃寒理中丸;脾胃虚者异功散、调元散、人参白术散养脾丸伤食消积丸保和丸宿食成积者枳朴大黄丸;湿胜者胃苓丸。”

猜你喜欢

  • 回乳

    见《本草纲目》卷四。因产妇血气旺盛,乳房作胀,又无儿食乳而须回乳者,以炒麦芽100克水煎频服。参见断乳条。

  • 揩摩

    推拿手法。揩擦揉摩穴位。出《灵枢·九针十二原》。

  • 乳香消毒散

    《卫生宝鉴》卷十三方。煨大黄、黄芪、炒牛蒡子、牡蛎(盐泥裹烧)、金银花各五两,炙甘草二两,没药、乳香、栝蒌各半两。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去渣,疮在上者食后服,疮在下者食前服。治恶疮。

  • 舌本

    ①即舌根。见《灵枢·经脉》等篇。因多数经脉皆络于此,故与经络脏腑关系十分密切。如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之脉挟舌本;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厥阴之脉络于舌本。参见舌条。②指舌体。《灵枢·热病》有“

  • 嘉庆子

    出《两京记》。为李子之别名,详该条。

  • 白苔如积粉舌

    舌苔白滑如积粉,舌尖边色紫绛的舌象。为秽湿内阻,热邪遏伏之候。见于湿热疫证,邪在膜原,治宜开泄透解(见《外感温热篇》)。

  • 椿花

    见《四川中药志》。为香椿子之别名,详该条。

  • 泄满

    证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泄泻而腹满的病症。参见泄泻条。

  • 肾主生殖

    男女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及其生殖能力,均有赖于肾气(肾本身的精气)的充实,而精气的生成、储藏和排泄均由肾所主。《素问·上古天真论》:“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

  • 本草纲目拾遗

    药物学著作。10卷。清·赵学敏撰。刊于1765年。本书收录《本草纲目》一书所未载,或已载而需予补充的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木、藤、花、果、诸谷、诸蔬、器用、禽、兽、鳞、介、虫等18类共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