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儿诸热

小儿诸热

病证名,指小儿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小儿脏腑娇嫩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不论外感六淫,内伤脏腑,都能引起发热,并且感邪之后,最易化热,热甚则伤阴阴损及阳。所以,小儿发热的表、里、寒、热、虚、实的变化,较成人更为迅速。由于引起发热的病因病理及症状的不同,故其辨证分类有:①《小儿药证直诀》分潮热壮热风热温壮。②《幼科全书》分伤风发热、伤寒发热、伤暑发热、伤食发热、痘疹发热、变蒸发热、潮热、惊热夜热客热癖热血热。③《幼科发挥》分肝、心、脾、肺、肾热虚热实热。④《证治准绳·幼科》:“夫热有潮热、惊热、夜热、余热、食热、疳热、壮热、烦热积热、风热、虚热、客热、癖热、寒热、血热、疮疹热十六者,大同而小异,”还有表热里热表里俱热、半表半里热、骨蒸热等。⑤《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分发热为表热、里热、虚热、实热。⑥《幼幼集成》卷三:表里虚实四热为纲,其下以杂证,包括伤风发热、伤寒发热、脾胃虚热、伤热发热、伤暑发热、心热、表里俱热、疳热、壮热、烦热、积热、虚热、客热、心经血热为目。这些分类,虽各有特点,但繁复不全,临床上多结合病因、脏腑见证,以阴阳表里虚实分之,庶可概括。

猜你喜欢

  • 道藏

    书名,为一大型丛书。约成书于宋代(960~1279年间),系道家仿佛家的大藏经编辑而成。内容庞杂,包罗甚广,不少是专为祈祷神仙的,有些是子书,也有医书。《内经》、《千金方》亦被包括在内。其他如炼丹、服

  • 入地老鼠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紫茉莉根之别名,详该条。

  • 靳豪

    【生卒】:十二世纪【介绍】:北宋医家。祖籍三晋(今山西),迁居东京(即开封)人。先代为开封知府,居显仁坊,原以卖药为生。1119~1125年(宣和年间)得秘方,治小儿有奇功。女贞贵族建立金国后,他随从

  • 调经化瘀丸

    即消积通经丸,见该条。

  • 猴子七

    见《陕西中草药》。为蝎子七之别名,详该条。

  • 手疣

    病名。见《外科百效全书》卷之四。即手发背。见该条。

  • 郑宏纲

    【生卒】:约1727~1787【介绍】:清代喉科名医。字纪元,号梅涧。歙县(今属安徽)人。世医出身,其家从先祖起知医者,代不乏人。其父郑于丰(字绥年,号认斋)在外经商时,遇福建人黄明生,精于喉科,经几

  • 脾志思

    思为脾之志。人的思虚与脾有关,思虑过度则伤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脾……在志为思。”

  • 足阳明

    十二经脉之一。出《灵枢·经水》。即足阳明胃经,见该条。

  • 证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醋咽证治》。嘈杂之简称,俗称心嘈。详嘈杂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