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神农本草经》。为棘针之别名,详该条。
见《江苏药物志》。为石荠苧之别名,详该条。
即发泡。详该条。
见《南方主要有毒植物》。为罗裙带之别名,详该条。
元代医官职称。为中级官员,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官阶从三品。
病名。又名聤耳。见《脉因证治》卷下。①系指耳内肿起,色赤疼痛,流脓或耳内生物如赤肉。《医林绳墨》卷七:“又有停耳者,耳内有生赤肉,或有脓肿是也,此有气郁生痰,内火攻冲,肿似赤肉,或兼脓汁溃烂,谓之停耳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人迎,见该条。
病证名。小儿痉病之一。又名暑风。为感受暑温之邪,以致抽搐,发痉急骤,甚至角弓反张的症候。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清·吴鞠通《解儿难》:“夏日小儿身热头痛、项强无汗,此暑兼风寒者也,宜新加香薷饮;有汗则用银
书名。清·倪涵初手定。撰年不详。倪氏对疟疾、痢疾各拟三方,介绍其适应症及加减用法,处方平易有效。对于痢疾治法,提出忌温补、忌大下、忌发汗、忌分利四忌。本书后刊入《济世专门编》中。
病名。《外科大成》卷二:“为其管盘绕于肛也。”即环肛漏。参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