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风寒外束,肺气壅阻不宣所致的气喘。《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风寒外束喘,喘必有力,其气粗,有余之喘也。”《景岳全书·杂证谟》:“凡风寒外感,邪实于肺而咳喘并行者,宜六安煎加细辛或苏叶
证名。指阳虚不能作汗之证。《伤寒论大全》卷四:“头痛发热,项脊强,恶寒无汗,用发汗药二、三剂,汗不出者,……殊不知阳虚不能作汗,故有此证,名曰无阳证。”治宜再造散。参见亡阳证等条。
【介绍】:见高斗魁条。
解剖部位。见《证治准绳·杂病》。即鼻柱。详该条。
【介绍】:战国时医家。详见子阳条。
见《本草便读》。为板蓝根之别名,详该条。
经外奇穴名。出《针灸集成》。又名阴都。位于脐下1.5寸(气海)再旁开3寸处。主治二便不通,五淋,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腹泻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详二十三蒸。
见《江西民间草药验方》,为苦地胆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陈素庵妇科补解》。即产后乍寒乍热。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