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元
【介绍】:
见王开条。
【介绍】:
见王开条。
病证名。指一月经来二、三次而言。多因气虚、血热所致。《叶氏女科证治》:“性躁多气伤肝,而动冲任之脉,宜服九味四物汤(四物汤加人参、柴胡、黄芩、黄连、甘草),兼服滋阴丸(知母、黄柏)。如误服辛热药物致经
病证名。小儿舌上偶生疮肿,症见舌体粗大、木闷而硬。《儒门事亲》:“热结于舌中,舌为之肿,名曰木舌肿。木者,强而不柔和也。”见于感染性疾病而伴有神经损害者。参见木舌条。
见《安徽中草药》。为猪苓之别名,详该条。
《灵枢经》篇名。本篇以选用符合当时由官方所规定的针具和针法来治疗,故名。主要论述正确使用九针的重要性,并指出九针有不同的性能和适应证。在临证时应根据疾病的性质和部位来选择用针的长、短、大、小,又列举了
手足太阳、阳明经脉的合称。《素问·经脉别论》:“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张志聪注:“四脉者,太阳之小肠、膀胱,阳明之胃与大肠,即四形脏之脉也。”
见《南京民间药草》。为贯叶连翘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光慈菇之别名,详该条。
经穴名。代号BL46。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布有第六、七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肋间动、静脉后
小儿推拿手法。出《小儿按摩经·婴童杂症》。即指胸部的分阴阳法。详分阴阳条。
病名。《太平圣惠方》:“夫小儿黄病者,是热入于脾胃,热气蕴结,与谷气相搏,蒸发于外,故皮肤悉黄,眼赤黄也。脾与胃合,俱象于土,候于肌肉,其色黄,故脾胃内热,即蒸发于外,令肌肤黄也。”《幼幼集成》谓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