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痧胀玉衡

痧胀玉衡

书名。3卷。清·郭志邃撰于1675年。作者鉴于痧胀病症发病多、传变快,治不对症,命在须臾,遂搜求前人有关学术经验,总其大纲,撮其要领。上卷列痧胀发蒙论、痧胀要语及痧胀脉法;中卷、下卷结合实际治例,叙述多种痧症,末附备用要方。书成后三年,郭氏从临床实践中意识到“痧之变幻,更有隐伏于别病中者”(见本书续序),又作后卷1卷,补充了不少有关痧症的诊治内容。是一部比较系统的痧症专著。但作者根据痧症的临床表现,分症过细,显得名目繁多;在解释病因、证候等方面,或有附会、不切合实际的观点。本书有多种刊本。建国后有排印本。

猜你喜欢

  • 五色丸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朱砂末五钱,水银、雄黄末、珍珠粉各一两,铅三两。将铅与水银熬后,与余药炼蜜为丸,麻子大,每服三至四丸,金银器、薄荷煎汤送下。治痫症。

  • 孤腑

    即三焦。《灵枢·本输》:“三焦者……属膀胱,是孤之腑也。”《类经》卷三:“……于十二脏之中,惟三焦独大,诸脏无与匹者,故名曰是孤之腑也。”

  • 迎而夺之

    刺法。与“随而济之”对举。为迎随泻法的基本原则。意指针刺泻法要逆着经气而刺,损夺有余。《难经·七十九难》:“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如寅时肺经气盛,此时针刺,为逆其气之盛来,为泻;或针光朝经脉流注反

  • 肝善

    五善之一。身体轻便,心静不烦,指甲红活,起坐安宁者为肝善(见《外科正宗》)。

  • 椿木皮

    出《新修本草》。即椿白皮,详该条。

  • 经来饮食后即吐

    病证名。《竹林女科证治》:“此因痰在胸脘,阻隔米谷,不能下胃,急服乌梅丸化其痰涎,后服九仙夺命丹(豆豉、木香、陈皮、山楂、草果、枳壳、茯苓、厚朴、苍术)。”

  • 脓见消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雾水葛之别名,详该条。

  • 旱荷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窝儿七之别名,详该条。

  • 寻风藤

    见《本草纲目》。为青风藤之别名,详该条。

  • 鱼肠

    见鱼腹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