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瘖俳

瘖俳

病名。出《素问·脉解篇》。①《类经》卷十四:“俳,废也。内夺者,夺其精也。精夺则气夺而厥,故声瘖于上,体废于下,元阳大亏,病本在肾,肾脉上挟舌本,下走足心,故是病。俳音排,无所取义,误也。当作痱,正韵音沸,废也。”“俳当作痱。痱之为病,四支不收,盖不能言而兼之四支不收,此肾虚厥逆之所致也。兆璜曰:阳受气于四支,阳盛已衰,故四支不收,肾气不足,则为瘖也。”(《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脉解篇》)指由肾虚而上不能布精于肺而瘖(失声),下不能滋养于筋而四支不收,步履不便。治宜滋肾培本,可选用六味地黄汤虎潜丸等加减。②系指两种病。即瘖者,说话无声;俳者,步履不便也。

猜你喜欢

  • 鱼鳞风

    病名。多由肺胃伏热与外邪相合而成。症见悬雍垂肿起,色白如鱼鳞状者。《重楼玉钥》卷上:“此症生在帝中之下,与松子风相似,但微肿处起白点,日久白点变成鳞,其鳞向下者是。”治宜清热宣散。用六味汤、紫地汤等加

  • 三科大生合璧

    见大生要旨条。

  • 肝热淋症

    病名。指淋症因肝火阻滞下焦所致者。见罗应章《经验医库·溲淋》。症见小便淋漓,溺出痛如刀割,或见阴肿,心烦,脉细数。宜用止痛四物汤。参见淋条。

  • 头痛痧

    痧证之一。《痧胀玉衡·头痛痧》:“痧毒中于脏腑之气,闭塞不通,上攻三阳巅顶,故痛入脑髓,发晕沉重,不省人事,名真头痛,朝发夕死,夕发旦死,急刺破巅顶,出毒血以泄其气,药惟破其毒气,清其脏腑为主;痧毒中

  • 逆气

    出《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喘急气逆。有阳明气逆,肺络气逆,肾气上逆之分。《类证治裁·喘证论治》:“逆气,气上逆不得卧而息有音,……阳明脉逆,不得以其道,故不得卧而息有音也。……其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

  • 王僧弥

    【介绍】:见王珉条。

  • 芮(ruì 瑞)六吉

    【介绍】:见芮养仁条。

  • 天灶丹

    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七。小儿丹毒之一,系手三阳经风热所致。丹发两臂或一臂。宜内服轻解散,外用柳灰散涂之。

  • 增损如圣汤

    《卫生宝鉴》卷十一方。桔梗二两,甘草一两半,防风半两,枳壳二钱半。为末,每服三钱,加酥如枣大,搅匀,水煎,食后服。治风热攻冲会厌,语声不出,咽喉妨闷肿痛。

  • 疠风齿痛

    病名。多由疠风邪毒袭胃所致。症见牙龈溃烂、疼痛。若齿牙恶热喜寒者,属胃火,治宜清胃散加减;若喜热恶寒者,属胃虚,宜补中益气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