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白喉忌表

白喉忌表

白喉治法注意事项之一。清·耐修子《白喉治法忌表抉微》认为“(白喉毒邪)一经表散,仅能纷窜于经络之中,而不能透出于皮肤之外,愈入愈深,有入无出”,因而提出养阴清肺的治法。其实忌表仅适用于肺燥无表证者。《白喉条辨》:“白喉为太阴肺经伏燥,苟无时邪感触,自不宜无故表散,……若确属挟有时感表证者,则解表自难容缓。”在临床上白喉初起挟温热者,辛凉解表,可用薄荷荷叶连翘银花之类;挟风寒者,辛温发散,如麻黄、紫苏等皆可酌用,绝不可拘泥于忌表。参见白喉条。

猜你喜欢

  • 透疹

    透泄疹毒,使疹子容易发出的治法。凡出疹子的病,在应出而未出,或疹出不畅时,可采用辛凉透表一类的药物,使它顺利出透,不致发生变证,多用于麻疹初期的证治。常用药物如薄荷、荆芥、连翘、芫荽、葱白、蝉退、牛蒡

  • 癖热

    病证名。见元·朱震亨《幼科全书》。由乳食不消,伏结于内,致成癖块而引起的发热。症见癖块结于胁下,按之则痛,发热不规则,或伴有腹胀、呕吐。治宜疏肝和胃。用四逆散合温胆汤加鳖甲,或配合服疏肝理脾丸。

  • 阴暑

    病名。①《景岳全书》卷十五:“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凡人之畏暑贪凉,不避寒气,则或于深堂大厦,或于风地树阴,或以乍热乍寒之时,不谨衣被,以致寒邪袭于肌表,而病为发热头痛,无汗恶寒,身形拘急,肢体痠痛

  • 丹毒赤遊肿

    病证名。出《婴童百问》。热毒之气,客于腠理,搏于血气,发于外,上赤如丹热,毒与血相搏而风气乘之,所以赤肿进走而遍体。亦称赤进丹毒,治宜清热解毒,用大连翘汤、消毒饮加减。

  • 疮疡小便不利

    证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指患疮疡期间出现小便不利。若见小便淋漓频数而黄者,多因疮毒内结膀胱,宜用八正散加减以清热利尿;若因久患疮疡耗阴竭液而茎中涩痛,小便短少者,多因损伤肾气所致,宜用肾气丸加

  • 新刻温隐居仙方前集

    书名。系《温隐居海上仙方》的一种传本。详该条。

  • 大头痛

    病名。见《此事难知》卷四。即大头瘟。《医碥》卷三:“大头痛,头肿如斗,俗云大头瘟。天行疫气所发。”详见大头瘟条。

  • 腧穴压痛点

    内脏或某一组织器官有病,可于相应的体表输穴上产生压痛或感觉异常,按诊或针灸这些压痛点,可以诊断和治疗有关脏器的疾病,如肝、胆痛压肝俞、胆俞,牙痛压颊车等。此即《灵枢·经筋》所谓“以痛为输”的道理。

  • 蜞(qí 其)针法

    外治法之一。见《本草拾遗》。蜞即蚂蜞,又称蚂蝗、水蛭,其头部有毒腺,吮血时分泌一种毒液,使血不凝聚,故用此以吸取痈疽之血脓,称蜞针法。操作时取大蚂蝗一条,入笔管内,以管口对疮头,使蜞吸吮恶血,促其毒消

  • 产后类伤寒二阳症

    指产后出现类似伤寒太阳、少阳二阳经的症候。由气血两虚,阴阳不和所致,与外感的病症不同。赵贞观《绛血丹书》:“产后七日内外,有发热头痛恶寒,勿专作太阳证治之以麻黄汤;发热头痛胁痛,勿专做少阳证治之以柴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