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肾常虚

肾常虚

小儿生理特点之一。肾属水,乃天一真精之所生,人之有肾,如树木之有根,而肾又为元气聚会之处,一水不胜二火(君火相火),所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肾常虚,筋骨难成乳必癯。肾主骨肾虚骨髓不满,面白,目中白睛多,其颅即解;尻骨不成,则不能坐;髌骨不成,则不能行,多有五软之证;齿乃骨之余,骨不余则齿生迟;肾之液为血,发乃血之余,肾虚则发稀不黑。因此,有些小儿生后出现五迟、五软、解颅兔唇、先天性痴呆等,生长发育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甚至成为畸形,皆由先天肾气不足所致。此外,肾主闭藏开窍二阴,职司二便,若肾阳不足下元虚寒,则闭藏失职,不能制约小便,就会出现遗尿;若肾气虚弱,火不生土,亦可形成五更肾泻;再如哮喘,久发便可由肺及肾,而出现肤冷多汗,动则喘气,肾虚不能纳气的现象。所以,明·万全总结为“肾常虚”。在治疗上提出“有补无泻”的主张。

猜你喜欢

  • 发背

    病名。为有头疽生于脊背者。见《刘涓子鬼遗方》卷三。脏腑俞穴皆在背部,故本病多因脏腑气血不调,或火毒内郁,或阴虚火盛凝滞经脉,使气血壅滞不通而发。又因发病部位不同而有上发背、中发背、下发背;后世又有上搭

  • 芎辛散

    《鸡峰普济方》卷五方。川芎四钱,苍术八钱,甘草三钱,细辛一钱。为末,每服一钱,茶清调下。治风客阳经,头痛晕眩,项背拘急,肢体痛倦,鼻塞声重,发热恶寒,及诸语涩,麻痹而筋挛。

  • 高深甫

    【介绍】:见高濂条。

  • 罗周彦

    【生卒】:十七世纪初【介绍】:明代医生。字德甫,号赤诚。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幼时学儒,后学医,游历江苏、湖北、安徽等地,与名家讨论医术,著有《医宗粹言》一书。

  • 塘西痧药方

    见《集验简易良方》卷一。即蟾酥丸第六方,见蟾酥丸条。

  • 阴汗

    证名。①指前阴、阴囊及其附近处局部多汗。《医林绳墨·汗》:“阴汗者,谓至阴之处,或两腿挟中,行走动劳,汗出腥秽。”有因肝经湿热所致者。《张氏医通·汗》:“阴汗,阴间有汗,属下焦湿热。龙胆泻肝汤加风药一

  • 伴场疔

    病名。出《外科真诠》卷下。生于正疔左侧,仍照常法治之。见疔疮条。

  • 肺实嗽

    证名。指病邪盛实,肺气壅阻的咳嗽。《万病回春》卷四:“肺实嗽者,新嗽有邪也。桑皮、桔梗、杏仁、枳壳、苏叶主之。”《松崖医径》卷下:“肺实嗽喘,两寸脉洪而有力者,用葶苈桑白皮汤。”参见咳嗽、新咳、肺实咳

  • 至宝三鞭丸

    南宋宫廷御用方。见《新编中成药手册》。鹿鞭、海狗鞭、蛤蚧、海马、广狗鞭、鹿茸、人参、青花桂、沉香、龙骨、阳起石、覆盆子、补骨脂、桑螵蛸、菟丝子饼、远志、淫羊藿、蛇床子、牛膝、川椒、白芍、当归、冬术、茯

  • 雀啄脉

    七怪脉之一。脉象急数,节律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之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