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胸痛

胸痛

证名。出《素问·脉解篇》。指胸部正中或偏侧作痛。多与心、肺、肝三脏有关。《素问·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医碥·胸痛》:“胸者,肺之部分,则其痛尤多属肺可知,乃医书多以肝病为言,此举隅之论耳,勿泥。须知胸为清阳之分,其病也,气滞为多,实亦滞,虚亦滞。气滞则痰饮亦停,宜行气除饮,此治在肺。”《杂病源流犀烛·胸膈脊背乳病源流》:“胸者,肝之分,肺心脾肝胆肾心包经脉俱至胸,然诸经虽能令胸满气短,而不能使之痛,惟肝独令胸痛,故属肝病。”“肝虚胸痛引腰,宜补肾,补肾所以补肝也,宜六味丸首乌牛膝肝实胸痛不能转侧,善太息,宜疏肝,宜宽胸饮;胸痛常欲蹈压其胸,先未痛,但欲饮热,名曰肝着,宜旋复汤;胸痛短气,是水气,宜五苓散;胸痛痞塞,痰气为害,宜二陈汤胸痹急痛如锥刺,难于俛仰,汗出,或彻背上,不速治,或至死,宜生韭汁;胸痹痛引背,喘息咳唾短气,寸沉迟,关紧数,宜瓜蒌一个,薤白半斤,白酒七斤,煮二斤,分二服,加半夏四两尤妙;……胸膈隐痛,肾虚纳气气虚不生血也,宜补肝散。”亦有指膈痛或胸痹之重者。《医宗必读·心腹诸痛》:“胸痛即膈痛。”《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卷二十:“胸痹之病轻者即今之胸满,重者即今之胸痛也。”参见胸痹、膈痛条。

猜你喜欢

  • 灸草

    见《埤雅》。即艾叶,详该条。

  • 清热解毒丸

    《证治准绳·幼科》集三方。寒水石、石膏各八两,青黛四两。为细末,蒸饼七个,水调为丸,芡实大,每服一丸,食后开水化服,或细嚼生姜汤送下。治五脏积热,毒气上攻,咽喉肿痛,赤眼壅肿,头面发热,唇口干燥,两颊

  • 治麻新书

    麻疹专著。3卷。清·田九如撰。刊于1842年。此书大体分为麻科审症、麻科集腋、麻科撮要三部分,主要阐述麻疹前后出现的各种证候及治疗方法,尤详于顺、逆、险证的证治。书末附治疗方剂。现存初刻本。

  • 足少阴经筋

    十二经筋之一。《灵枢·经筋》:“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

  • 然谷

    经穴名。代号KI2。出《灵枢·本输》。别名龙渊,然骨。属足少阴肾经。荥(火)穴。位于足内侧缘,舟骨粗隆下缘凹陷处。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末支及足底内侧神经,并有足底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分支通过。主治喉痹,

  • 难经疏证

    书名。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疏正》。2卷。日本·丹波元胤撰于1819年。本书首列其父丹波元简《难经解题》一篇,元胤征引各家学说结合个人见解补其賸义,其后分别将八十一难予以疏证。作者于注疏方面主要参考《难

  • 赤带抱轮

    眼科病证。见《审视瑶函》。即抱轮红。详该条。

  • 偏对口疔

    病名。见《治疔大全》。疔疮生于颈后颈椎旁者。证治见疔疮条。

  • 黄帝逸典

    书名。又名《轩辕逸典》。清代著作,不著撰人。本书专论痘疹,托名唐·蓝采和注释。内容分为原痘、格三(指治痘的三个阶段),脏腑、传经、发热、报痘、点论、胀论等8篇。主要论述痘疹病理,未载医方。据“蓝采和序

  • 外科证治准绳

    见疡医证治准绳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