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蜀本草》。为辛夷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正宗》卷四。即颏痈。见该条。
【介绍】:战国时医家。扁鹊的弟子,详见子阳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黑大豆之别名,详该条。、
出《李氏草秘》。为水苏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又名目珠子脱出、肝胀。多由热盛火炽,外伤等致目珠暴然突出于眼眶,“与鹘眼证因滞而慢慢胀出者不同”(《张氏医通》卷八)。由火热所致者,宜清热泻火,用清凉膏加减;由外伤所致者
阴阳相乘脉象。浮滑洪数一类的阳脉,出现在属阴的尺部,称阳乘阴。《难经·二十难》:“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
红舌上有粘腻似苔非苔之象,在温热病中,为中焦夹有秽浊之气所致,急于方药中加入芳香之品以逐之(见《温热论》)。
见《云南中草药》。为三分三之别名,详该条。
解剖部位名。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三。即眼弦。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