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金匮方论衍义

金匮方论衍义

书名。3卷。元末明初赵良仁(以德)约撰于1368年。本书注释《金匮要略》较为详明,但刊本甚少流传。清·周扬俊评介赵氏注本“理明学博,意周虑审”(见《金匮玉函经二注序》)。后世注释《金匮要略》的医家,颇多引录赵氏的见解。原编删去林亿整理本25篇中最后三篇,是现存《金匮要略》较早的全注本。

猜你喜欢

  • 经行吐血

    病名。见《红线女博识摘腴》。多因积热损伤胃络,经行之时,胃经之气随冲气上逆,血随气上所致。症见经行时出现周期性吐血,血色黯红,或经血量少等。治宜清胃热,引血下行。用三黄四物汤,或***地黄汤等方。

  • 水气

    ①古病名。指水肿。《素问·评热病论》:“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金匮要略》载有水气病,其中包括风水、皮水、正水、石水等。②指水饮、痰饮。《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

  • 托腮痈

    病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多由胃火邪热壅盛,或过食醇酒厚味,热毒内蕴所致。症见腮下红肿,形如托腮之状,疼痛,饮食吞咽有碍,身发寒热。治宜解毒泻火、清热消肿。方可选用普济消毒饮加减。参见兜腮痈条

  • 四季花

    ①见《益都方物略记》。为月季花之别名。②见《浙江民间草药》。为蛇根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 厥阴

    经脉名称之一。包括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与少阳经互为表里。是阴气发展的最后阶段,开始重新向阳的方面转化,故云“两阴交尽”(《素问·至直要大论》)。本经多血少气。因位于太阴和少阴之里,故有“厥阴为阖

  • 缺盆骨

    骨名。出《素问·骨空论》。又称,又名血盆骨。即锁骨。参见拄骨条。

  • 内踝上

    经外奇穴名。《干金要方》:“诸风,若筋急不能行者,内踝筋急,灸内踝上四十壮。”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名内踝上。定位在内踝上缘上一寸,胫骨内缘处。

  • 阴搏阳别

    脉象。阴指尺脉,阳指寸脉,尺脉搏动明显滑利,有别于寸脉。可见子妊娠。《素问·阴阳别论》:“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 矮瓜

    见《广州植物志》。为茄子之别名,详该条。

  • 竹杖

    经外奇穴名。《肘后备急方》:“葛氏治卒腰痛诸方,不得俛仰方,正立倚小竹,度其人足下至脐,断竹,及以度后,当脊中,灸竹上头处,随年壮。”近代《中国针灸学》列作奇穴,名竹杖。即位于后正中线上,当与脐相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