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指腮部之漏疮。即骨槽风之别称。详该条。
①治法,出《素问遗篇·刺法论》。凡气血上逆,阳气过亢、虚火上炎所致的证候,可采用降法。如和胃降逆、滋阴降火、平肝潜阳等均属本法范围。②药物的沉降作用。如苏子、枳实、寒水石等。
病证名。见《陈素庵妇科补解》。即产后胁痛。详该条。
即十香丸第二方,见十香丸条。
见黄帝虾蟆经条。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臭茉莉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宋代医家。撰有《五痔方》1卷。
《外科理例·补遗》方。白矾二两,***一两五钱,乳香、没药各二钱半,牛黄二分。先将砒末放泥罐内,次用矾末盖上,以炭火煅令烟尽,取出研细末,后入余药末,糯米糊和为挺子,状如线香,阴干,每次一锭放入疮内,疮
八利之一。小儿脾胃嫩弱,寒湿内侵或伤生冷,以致脾胃虚寒,运化失常。症见利下白色粘液,手足冰冷,渴喜饮热等。治宜温运脾阳。用附子理中汤等方加减。
病名。出《银海精微》。即眼弦赤烂。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