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肘后备急方》卷五。即阴痛。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对叶四块瓦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参见徐述条。
见《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即夜光丸第二方,见夜光丸条。
构成面颅的骨块,包括上腭骨、颊车骨、颧骨、鼻骨、泪骨、甲介骨、口盖骨、鼻柱骨、舌骨等。详上腭及各骨条。
病名。指感受暑湿秽浊之气所发的病证。《时病论》:“是证多发于夏秋之间,良由天暑下逼,地湿上腾,暑湿交蒸,更兼秽浊之气,交混于内,人受之,由口鼻而入,直犯募原。初起头痛而胀,胸脘痞闷,肤热有汗,频欲恶心
金元时期的一个医学派别。详见金元四大家条。
病证名。又称火泻、热泄。《证治汇补·泄泻》:“火泄者,暴注下迫,焦黄秽臭。”《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又有火泄,即热泄。脉数实,腹痛肠鸣,口干喜冷烦渴,小便赤涩,后重如滞,泻水,痛一阵,泻一阵,泻
与囟、顖通。详囟条。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石荞苧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