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证辨
见医学摘粹条。
见医学摘粹条。
出《灵枢·经别》。即手太阳经别,见该条。
【介绍】:见高武条。
古病名。见《诸病源候论·水毒候》。又称水毒病。详该条。
练功方法。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两臂前平举,尽量翘掌,静止片刻。适用于治疗腕部疾患。
病证名。出《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系指主观感觉或客观检查均示听力有不同程度障碍者。先天、后天、外感、内伤及老年等皆可致耳聋。卒然而聋者,谓之暴聋,其症多属实症;听力逐渐减退者,谓之久聋,其症多
【介绍】:人名。唐代道士。字子微。温州人。师事潘师正,学辟榖导引之术,颇著成效。武则天(公元690年)至玄宗(公元750年)之间,曾多次被召见。后定居于王屋山。卒年八十九岁,谥贞白先生。著有《天隐子》
【介绍】:见汪宏条。
病证名。见《东医宝鉴·外形篇》。指七情过度,肝气郁结所致的胁痛。《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一曰气郁,由大怒气逆,或谋虑不决,皆令肝火动甚,以致胠胁肋痛,宜沉香降气散、枳壳煮散、枳壳散、桂枝汤、小龙
经外奇穴名。出《千金翼方》。位于背正中线,当第四、五胸椎棘突之间。主治胸膈中气,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脏病,肋间神经痛,神经衰弱等。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指体内轻清升发之气。走向上窍的阳气,发于肌表腠理的卫气,充实四肢而具有卫外作用的阳气等,均属清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