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药材>半蒴苣苔

半蒴苣苔

《全国中草药汇编》:半蒴苣苔

药材名称半蒴苣苔

别名山白菜、天目降龙草

来源苦苣苔科半蒴苣苔Hemiboea henryi Clarke,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部陕西、甘肃、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主治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全草晒干,研细末,每次5钱,拌红糖,晚饭前用黄酒送服,每日1次。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半蒴苣苔

药材名称半蒴苣苔

拼音Bàn Shuò Jù Tái

别名山白菜、天目降龙草石花菜、尿桶草、石花牛蹄草、牛舌头、白观音扇、石塔青、降龙草、石杓麦、乌梗子、岩茄子、岩苋菜牛耳朵菜、蚂拐菜、大蚂拐菜、麻脚杆、岩莴苣、石莴苣

来源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半蒴苣苔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miboea henryi Clarke.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半蒴苣苔 多年生草本,高10-40cm。茎具4-8节,不分枝,肉质,散生紫斑,无毛或疏生短毛。叶对生;叶柄长1-7cm,具翅,基部合生成船形;叶片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5-17cm,具翅,基部合生在船形;叶片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1-7cm,宽2.2-9.2cm,先端包尖或渐尖,基部下延,全缘或有波状浅钝齿。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具3-10余花;花序梗长1-17cm;总苞球形,直径1-2.5cm,先端具尖头,淡绿色;花萼长约1.4cm,萼片5,长圆状披针形,干时膜质;花冠白色,具紫色斑点,长约4cm,外面疏被腺状短柔毛,内面基部具1毛环,上唇2浅裂,下唇3浅裂;能育雄蕊2,分生,药室先端连着,退化雄蕊3,小;子房近条形,比花柱短。蒴果呈牛角形,稍弯,长1.5-2.5cm,基部宽3-4mm。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50-2100m的山谷林下或沟边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性味味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主湿热黄疸;咽喉肿痛;毒蛇咬伤;烧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或鲜品绞汁涂。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匐地风毛菊

    《中药大辞典》:匐地风毛菊药材名称匐地风毛菊拼音Fú Dì Fēnɡ Máo Jú出处《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来源为菊科植物匐地风毛菊的全草。9月采,洗净晒干。原

  • 万年青

    《全国中草药汇编》:万年青药材名称万年青拼音Wàn Nián Qīnɡ别名斩蛇剑、冬不调草、铁扁担、九节连来源为百合科万年青属植物万年青Rohdea japonica (Thunb.)Roth.,以根

  • 黑蒿

    《全国中草药汇编》:黑蒿药材名称黑蒿拼音Hēi Hāo别名艾蒿来源菊科黑蒿Artemisia dubia Wall. var. longeracemulosa Pamp.,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

  • 自扣草

    药材名称自扣草拼音Zì Kòu Cǎo英文名Herb of Canton Buttercup别名鹿蹄草、鹿啼草、自蔻草、小回回蒜、假芹菜、千里光、自灸草、野芹菜、点草、田芹菜出处出自《生草药性备要》来

  • 大叶拿身草

    药材名称大叶拿身草拼音Dà Yè Ná Shēn Cǎo英文名all grass of Lax-flower Tickclover别名路蚂蝗、粘衣草、山蚂蝗、野毛豆、羊带归、白花饿蚂蝗、饿蚂蝗、水倒提

  • 鸭皂树皮

    《中药大辞典》:鸭皂树皮药材名称鸭皂树皮拼音Yā Zào Shù Pí出处《中国药植图鉴》来源为豆科植物鸭皂树的树皮。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原形态鸭皂树,又名:莉球花、楹

  • 塘虱鱼

    《中药大辞典》:塘虱鱼药材名称塘虱鱼拼音Tánɡ Shī Yú别名角鱼、暗钉鱼(《本草求原》),须子鲇(《脊椎动物分类学》),胡子鲶(《鱼类分类学》)。出处《本草求原》来源为胡子鲇

  • 甘草头

    《中药大辞典》:甘草头药材名称甘草头拼音Gān Cǎo Tóu别名疙瘩草(《甘肃中药手册》)。出处《纲目》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茎上端的芦头部分。功能主治行瘀血,消肿毒。①朱震亨:"

  • 多刺绿绒蒿

    《全国中草药汇编》:多刺绿绒蒿药材名称多刺绿绒蒿拼音Duō Cì Lǜ Rónɡ Hāo来源罂粟科多刺绿绒蒿Meconopsis horridula Hook. f. et Tho

  • 水八角

    《中药大辞典》:水八角药材名称水八角拼音Shuǐ Bā Jiǎo别名花鸡公、一口血、枫香细辛(《四川中药志》),裂叶秋海棠、虎爪龙、水黄连、水蜈蚣、风吹不动(《江西草药》)。出处《分类草药性》来源为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