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

藏医学著作。宇陀宁玛·元丹贡布主持编著。约成书于公元八世纪末。全书用韵体古藏文以问答形式写成。分四部分:第一部为“总则医典”,共6章。简介了人体生理、病因病理、诊断及治疗。第二部为“论说医典”,共31章,介绍了人体胚胎发育、生理、病因、日常行为、卫生保健、药物性能、药物配伍、外科器械及治疗原则。第三部为“秘诀医典”,共92章,主要叙述临床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状诊断及治疗。第四部为“后续医典”,共27章,详细叙述尿诊、脉诊的诊断方法、药物的配伍、主治、外科治疗法等内容。《四部医典》是藏医学的经典著作,是学习藏医学的必读课本。其内容之丰富,涉猎之广泛,综观其内容,明显可见吸收了印度医学及汉族医学(即中医)的内容。它不仅是重要的医学著作,对于研究藏医与其他民族、藏医与国外医学的交流史、藏族史、藏医史、藏医学、民俗学、民族学也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它在国际医学界中有重大影响,受到世界各国藏学研究者的重视,曾先后被全文或部分地译成蒙、汉和英、俄等多种文字。现我国有两种汉文全译本,分别于1983年和1987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西藏人民出版社于1982年据德格木刻版出版了排印藏文本。

猜你喜欢

  • 破布粘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倒扣草之别名,详该条。

  • 耳门骨伤

    出《医宗金鉴》卷八十八。即玉梁骨伤,详该条。

  • 循经性疼痛

    见感觉性循经病理反应条。

  • 带脉病

    证名。指带脉不和出现的病症。《素问·痿论》:“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脉经》卷二:“带脉左右绕脐腹腰脊痛,冲阴股也。”《杂病源流犀烛·带脉病源流》:“中分不运,必病腹满。阴阳两虚

  • 九道脉

    脉象分类之一类。《脉诀》把二十四脉分为七表、八里、九道三类。九道脉即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九种脉。

  • 色部

    指脏腑及肢体分布于面部的色诊部位。分法很不一致。《灵枢·五色》以面部中央部位(自眉心至鼻端)分属五脏,六腑则分挟于两旁,其余头面、咽喉、四肢等各向上下内外依次排列。《素问·刺热篇》又以左颊配肝,右颊配

  • 足少阴经病

    即肾经病。十二经病之一。《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欬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

  • 缠丝磨子手

    推拿手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法同太极磨子手,而活动范围较大。参见太极磨子手条。

  • 王一鹏

    【介绍】:明代医生。字启云。松江(今上海)人。少年落拓不羁,父节之,有医名,督学甚严。名医沈虚明视其才,悉授其术,乃精小儿医。其治小儿病审证精细,时以小儿医独夸江南。

  • 膈消

    病名。又作鬲消。即上消。《素问·气厥论》:“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张志聪注:“鬲消者,鬲上之津液耗竭而为消渴也。”详上消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