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肠俞

小肠俞

经穴名,代号BL27。出《脉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小肠背俞穴。位于骶部,平第一骶后孔,距骶正中线1.5寸处;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布有第一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和骶外侧动、静脉后支。主治小腹胀痛,赤白痢疾遗精遗尿尿血疝气赤白带下,腰骶疼痛,以及盆腔炎等。直刺1~1.5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猜你喜欢

  • 一候

    ①九候之一。《素问·三部九候论》:“一候后则病。”②伤寒传经,每日一经,六日传遍六经,为一候,或以七日还太阳经为一候。③节候。五日为一候。

  • 枫藤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爬山虎之别名,详该条。

  • 医理真传

    书名。4卷。清·郑寿全撰于1869年。作者认为在诊病中“识阴阳”是最关重要和最难的课题。全书从阴阳化生来阐述医理,探求病因,并据证立法用方。卷1医理总论;卷2~4以问答形式记述阳虚症、阴虚症和一些杂病

  • 二叶葎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白花蛇舌草之别名,详该条。

  • 亡阳症

    证名。①指汗多阳气亡逸之症。《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汗多不止,真阳亡脱,名曰亡阳症。其身体必冷,多成痹寒或四肢拘急,宜桂枝附子汤。”伤寒病发汗过度,易致亡阳。《伤寒论》用大青龙汤有“汗多亡阳,遂

  • 碧蝉花

    见《本草纲目》。为鸭跖草之别名,详该条。

  • 外科宝鉴

    见外科精要条。

  • 王幼孙

    【生卒】:约1180~1256【介绍】:宋代医家。字季稚。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撰《简便方》1卷,已佚。

  • 寒吐

    病证名。即小儿因胃中虚冷而致的呕吐。元·朱震亨《幼科全书》:“寒吐食不化,不恶食。”小儿脾胃嫩弱,寒气易伤,或母体受寒而吮其乳,以致吐时少而吐出物多,吐出物为青涎夹奶,四肢不温。治宜温中化食。用香砂六

  • 阳痧

    痧证之一。①指痧证腹痛而手足暖者。《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阳痧,腹痛而手足暖者是也,出血即安。或因郁气不通之故。”宜荆芥汤。②指热毒郁结之痧。《痧症度针》卷上:“阳痧,即热毒郁结之痧,多因冒暑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