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肠病

小肠病

六腑病候之一。小肠受盛胃中水谷,主转输清浊,与心相为表里,其病有寒热虚实之分,多由客寒蕴热、气滞郁结或气虚不禁所致。临床表现多见二便失常,并可兼见心经症状。《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太平圣惠方》卷四:“若虚则生寒,寒则肠中痛,惊跳,乍来乍去,小便数,此则小肠虚冷之候也。”又“小肠实则生热,热则心下急痹,口张,舌上生疮,身热来去,汗出,心烦身重,小腹胀急,小便赤涩不利,则为小肠实热之候也。”《杂病源流犀烛·小肠病源流》:“小肠气小肠经病也,小腹睾丸,连腰脊而痛;”“小肠痈,小肠火热病也,……其症发热恶寒,脉芤而数,肤皮错纵,腹急渐肿,按之内痛,大便重坠,小便滞若淋。”治宜通利小肠、清心泻火等法。参见各有关条目。

猜你喜欢

  • 骨蒸热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小儿乳食失宜,积滞不化,迁延失治,蕴积成热,或大病之后,余毒未清,消耗阴液,阴液耗伤,虚火亢盛,骨受其灼,则为骨蒸。症见身体消瘦,潮热遇晚而发,盗汗心烦,或腹内有癖块,有

  • 银翘败毒散

    见《医方集解》。银花、连翘、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炒)、甘草。为粗末,每服二钱,加生姜、薄荷,水煎服。治痈疮红肿疼痛,属热毒为患者。

  • 腰眼

    经外奇穴名。见《肘后备急方》。别名鬼眼。位于第四、五腰椎棘突间旁开3~4寸处(《中国针灸学》)。一说在“第三腰椎棘突旁开3~4寸凹陷处”(《针灸学简编》)。主治劳瘵,腰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5

  • 子门

    即子宫口。《灵枢·水胀》:“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类经》:“子门,即子宫之门。”

  • 择食

    病证名。恶阻症候之一。指妊娠早期发生的嗜食辛辣,嗜酸,厌油等,称为择食。无其他不适,可以任其选择所喜食物,过期自安。参见恶阻条。

  • 素髎

    经穴名。代号DU25。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面王,鼻准,准头。属督脉。位于鼻尖正中。布有筛前神经的鼻外支和面动静脉鼻背支。主治昏迷,鼻塞,鼻衄,鼻渊,酒皶鼻,鼻息肉,小儿惊风;以及休克,窒息,低血压,

  • 细辛大黄丸

    《痧胀玉衡》卷下方。又名十五号明夷方。细辛、大黄、枳实、厚朴、麻仁、青皮、桃仁(去皮尖)各等分。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服一至三钱,淡姜汤稍冷送下。治痧,大便干结,气血不通,烦闷壅盛而昏沉者。

  • 赵德修

    【介绍】:见赵莹条。

  • 鸡苏

    出《吴普本草》。为水苏之别名,详该条。

  • 睑发

    病名。多因气血虚衰,毒邪入侵而发。清·徐春泉《外科选要》:“其疮发于眼下睑上四白穴、巨髎穴。”古人认为疮色似葡萄,形渐大或生子母疮者,为危重之症。治宜托里清热消毒,用托里消毒散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