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风寒郁于肌表,壅于肺脏所致的气喘。《症因脉治·喘症论》:“风寒喘逆之症:头痛身痛,身发寒热,无汗恶寒,喘咳痰鸣,气盛息粗。”脉浮缓为风,浮紧为寒,六脉俱浮,表有风寒,六脉沉数,寒郁为热。治疗
见《昆明民间常用草药》。为密蒙花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明代医家。字德徵,号石峰子。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年轻时学儒后改学医,参加官试,屡次优良,先在太医院任吏目,1534年升为御医,1540年再升为院判,后来因母亲年老而辞职。著有《医学统旨》。
病名。指痘疮面部俱稀,口角独有,色黑而大,两口角生者为双锁口痘。由痘疮邪毒薰灼所致。治宜解毒托邪。可选银翘散、黄连解毒汤、凉膈散等加减。
证名。指身体头面突然浮肿者。《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四:“身面卒浮肿者,亦水病之候也。此由肾脾虚弱之所为也。肾主于水,今肾虚,故水妄行,脾主于土,脾虚不能制水,故水流溢散入皮肤,全身面卒然浮肿也。”症还常
小便不利症之一。见《症因脉治》卷四。因肝肾阳虚,施泄无权,关门不利所致。主要症状为小便滴沥不畅,或全然不通,憎寒喜暖,手足逆冷,小腹冷,脉沉迟。治宜温阳为主。方如金匮肾气丸、八味丸、理中汤之类。参小便
即脾经病。十二经病之一。《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
病名。《秘传眼科龙木论》:“此眼初患之时,或痒或痛,年多风赤,睑中有疮。因热在肺膈,脾胃风壅,致令两睑相粘。即宜钩割熨烙,服排风散。”
《医醇賸义》卷一方。黄芪、茯苓、牛膝各二钱,党参五钱,防风、白术、独活(酒炒)各一钱,炒鹿角胶一钱五分,甘草五分,大枣二枚,生姜三片。水煎服。治半身不遂,手足弛纵,食少神疲,不能步履属气虚者。
病证名。指中邪毒秽恶之气所致的心痛。见《外台秘要》卷七。《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夫中恶心痛者,由人脏腑气虚,精神衰弱,为毒邪鬼气之所中也。……邪毒之气,入于脏腑,攻击于心络,故令心腹刺痛也。”《圣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