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

急腹症之一。属祖国医学肠痈范围。多因饮食失节,寒温不调,情志所伤,暴急奔走等而成。症见脐腹部走窜疼痛,数小时后固定于右下腹部,有压痛及反跳痛,伴恶心呕吐寒热不适,进而热盛肉腐,瘀结成块,形成阑尾周围脓肿。若热毒炽盛,正虚邪实,则易形成弥漫性腹膜炎,甚或亡阴亡阳,并发中毒性休克,是为本病之严重者。若病势迁延或治不如法,下焦湿热未尽者,可遗有盆腔脓肿。病后气血失和,瘀阻肠道,可形成粘连性肠梗阻。中西医结合治疗一般分为三期,即瘀滞期、蕴热期、毒热期。瘀滞期以行气活血为主,清热解毒为辅;蕴热期以清热解毒及行气活血并举,辅以通便或利湿药物;毒热期宜大剂清热解毒为主,通里攻下、行气活血为辅。方用大黄牡丹皮汤及红藤煎加减。并可用针灸疗法及局部外敷中药。若体虚无大热者,亦可选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血象、体温、体征等变化,必要时配合应用抗生素、输液等,可使大部分患者免于手术而治愈。对各种类型的梗阻性阑尾炎,以及合并弥漫性腹膜炎的病例,仍以手术治疗为妥。

猜你喜欢

  • 杨梅青

    出《本草图经》。为空青之别名,详该条。

  • 腰骨伤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六。即腰椎伤折,详见腰骨损断。

  • 虎须毒

    病名。出《外科正宗》卷四。即颏痈。见该条。

  • 仙传外科集验方

    书名。又名《仙传外科秘方》。11卷。元·杨清叟撰,明·赵宜真集。刊于1378年。卷1总论痈疽发背及内服荣卫返魂汤的加减法;卷2~4重点论温、热、凉性三个外用药方的用法及其他外科通用方;卷5~7为痈疽、

  • 妊娠下痢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二。亦名子痢、胎前赤白痢。病因孕后内伤饮食生冷,或外受暑湿热毒之邪,以致里急后重,腹痛,下痢赤白,日夜无度,若阳气下陷则胎易坠。由饮食所伤者,初起腹痛,里急后重者,宜香连

  • 苏梗

    见《药品化义》。为紫苏梗之简称,详该条。

  • 苍白二陈汤

    《证治汇补》卷八方。苍术、白术、半夏、茯苓、陈皮各八分,甘草四分(一方加升麻、柴胡各三分)。水煎服。治湿痰下注便浊。

  • 六涎

    出宋·史堪《史载之方》。指风涎、热涎、冷涎、病涎、虚涎和毒涎六种。详各条。

  • 泪点

    即泪堂。详该条。

  • 伤风后发搐

    病证名。伤风后引起的抽搐。《小儿药证直诀》:“伤风后得之,口中气出热,呵欠顿闷,手足动摇。”多由患儿素禀胎元不足,外感风寒,邪扰经络而引起。治宜发散风寒,舒经活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