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阴相对的一类事物或性质。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阴阳是贯串于一切事物的两个对立面,阳一般代表轻清的、功能的、亢进的、运动的、上升的或热性的一面;阴一般代表重浊的、形质的、衰退的、静止的、下降的或寒性的一面
见《湖南药物志》。为八角乌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见《医权初编》卷上。即四肢疼痛。详该条。
病证名。见《金匮翼·诸血统论》。指火热蕴盛或瘀热内蓄所致的吐血。由热蓄血中,迫血妄行。症见口鼻皆出,势如泉涌,膈上热,胸中满痛,脉洪大弦长,按之有力,精神不倦,或血是紫黑成块,或小腹满、小便不利,或喜
①见《本草纲目》。为枸骨叶之别名。②见《草药手册》。为廊茵之别名。各详该条。
即虫胀。见《医学入门·鼓胀》。详虫胀条。
病名。见《伤科补要》卷二。即踝关节脱臼。详脚盘出臼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针灸聚英》作泪空。即睛明,见该条。
【介绍】:唐代医家。撰《删繁药咏》3卷,已佚。
痰症之一。多因气虚不能约束津液所致。《不居集》卷十七:“沫痰,人有坐处,卒吐痰涎满地,其痰不甚稠粘,此气虚不摄而吐沫也。不可用利药。六君子汤加益智仁以摄之。”参见痰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