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痞气

痞气

①古病名。指脾积。见《难经·五十四难》。《济生方》卷四:“痞气之状,留于胃脘,大如复杯,痞塞不通,是为脾积。诊其脉微大而长,其色黄,其病饥则减,饱则见,腹满呕泄,足肿肉削。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治疗用大七气汤红丸子痞气丸等方。参脾积条。②病证名。指气痞。《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明·吴桔南《伤寒补天石》续集卷下:“太阳无汗,当服麻黄汤。由误下之,邪乘虚结于心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气。”宜用半夏泻心汤枳实理中汤等方。

猜你喜欢

  • 槐檽

    出《备急千金要方》。为槐耳之别名,详该条。

  • 白蝴蝶

    见《闽南民间草药》。为山甘草之别名,详该条。

  • 真味

    指食物本质所具备的风味。养生家主张饮食养生追求真味才最益人。《食宪鸿秘》:“养生之人,饮必好水,饭必好末,蔬菜鱼肉,但取目前常物,务鲜、务洁、务熟、务烹饪合宜。不事珍奇,而自有真味。”说明真味的获得,

  • 喜膈

    五膈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四肢倦重,身常发热,胸痹引背,不能多食,名曰喜膈。”参见五膈条。

  • 调和法

    即《针灸大成》所称的平补平泻。见该条。

  • 疮疡止痛法

    治法。《外科精义》卷上:“夫疮疽之证候不同,寒热虚实皆能为痛。止痛之法,殊非一端。世人皆谓乳没珍贵之药可住疼痛,殊不知临病制宜,自有方法。盖热毒之痛者,以寒凉之剂折其热,则痛自止也;寒邪之痛,以温热之

  • 丹诀

    炼丹的方法。晋·干宝《搜神记》:“有人入焦山七年,老君与之木钻,使穿一盘石。……积四十年,石穿,遂得神仙丹诀。”

  • 冷泄

    病证名。指受寒伤冷所致的泄泻。又称冷泻、寒泄、寒泻。《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冷泄,腹胀。”参见寒泄、冷泻条。

  • 知命丸

    见《外科正宗》卷一。即黍米寸金丹,见该条。

  • 瘟疫霍乱答问

    书名。1卷。清·陈虬撰。1902年东瓯霍乱流行,陈氏以白头翁汤加减等方治疗,颇有效验,遂编此书。作者辨析瘟疫霍乱,对其病因、治法等多所答辩。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