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见《外科启玄》卷八。其形如癣,皮肤干燥,瘙痒,破流血水,淋漓秽臭。
见《证治准绳·类方》第三册。即大黄散第一方,见大黄散条。
证名。《石室秘录·背脊骨痛》:“背脊骨痛者,乃肾水衰耗,不能上润于脑,则河车之路,干涩而难行,故尔作痛。此等症非一二剂可以见功,非久服补气之药以生阴,非大服补阴之药以生水,未易奏行也。”方用满河汤。参
证名。指伏热或吐后引起的心胸烦热或烦闷。《素问·本病论》:“伏热内烦。”《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注解伤寒论》卷五:“吐后心
见《闽东本草》。为白鱼尾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仙传外科秘方》。指生于颈后天柱穴处的痈或有头疽。因邪热结毒上攻而发。证见寒热疼痛,四畔焮赤肿硬,连于耳项。宜急托里,以防热毒入脑。参见有头疽条。
书名。5卷(一作3卷)。元·朱震亨著述,明·程充校订。刊于1481年。此书并非朱氏自撰,由他的学生根据其学术经验和平素所述纂辑而成。明初的两种刻本均有后世医家增附的一些内容,程氏为了尽可能恢复原著面貌
病证名。囟填、囟陷的合称。《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三:“囟肿为热,以黄柏膏涂足心涌泉穴;陷则为冷,以半夏涂手心妙。”详囟填、囟陷条。
即一夫法。《千金要方》:“三里穴,在膝头骨节下一夫,附胫骨外是。一云在膝头骨节下三寸,人(有)长短大小,当以病人手夫度取。”参见一夫法条。
周边白苔、舌心黑苔。又称白苔干黑心舌。若刮之净而湿润者,为真寒假热,宜温中散寒;刮之不脱而干焦厚者,为脾胃积热,宜苦寒清热(见《辨舌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