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虚
即补法。详该条。
即补法。详该条。
书名。不分卷。清·姜天叙撰。刊于1796年。本书重点论述中风、虚劳、水肿、臌胀、呕吐及噎膈反胃诸病症。并对霍乱、关格等杂病作了简略的介绍。解放后有排印本。
药物学著作。又名《广群芳谱·药谱》。8卷。清·刘灏著。刊于1708年。本书为《佩文斋广群芳谱》的卷93~100。共收药物720余种。系在《二如亭群芳谱·药谱》的基础上增补而成。故每种药物下标记的“原”
骨名。又名合骨。出《灵枢·本输)。解剖学同名骨。即胫骨下端向内的骨突。见踝骨条。
见《普济方》。为蓬莪术之简称,详该条。
指一年的气候情况。出《素问·五常政大论》。《类经》注:“五运有纪,六气有序,四时有令,阴阳有节,皆岁气也。”
病名。即痧证。又称痧气、痧秽。见《通俗伤寒论·伤寒兼痧》。《痧症要略》:“痧胀者,气之闭也,火之逆也。气为毒壅,火为毒升,故胸膈作胀,头目不清。治痧者,必先开其气、降其火,而后胀可消也。若食阻痧气于上
见足三里条。
病人自觉口香。可见于消渴病重证。
【介绍】:清代医家。字双池。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辑有《医林纂要探原》一书(1758年),论述医理及本草药性,强调阴阳五行、四时、六气等古典医理,主张诊病需要逐本。
指脾脏伤损的疾患。《脉经》卷六:“凡有所击仆,若醉饱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脾伤则中气阴阳离别,阳不从阴。”《诸病源候论·虚劳候》:“大饱伤脾,脾伤,善噫,欲卧,面黄。”《慎斋遗书·虚损》:“若房劳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