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药材>败火草

败火草

药材名称败火草

拼音Bài Huǒ Cǎo

别名小黄馨、常春小黄馨、火炮子

来源药材基源:为木犀科植物矮探春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Jasminum humile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灌木或小乔木,有时攀援,高0.5-3m。小枝无毛或疏被短柔毛,棱明显。叶互生,复叶,有小叶3-7枚,小枝基部常具单叶;叶柄长0.5-2cm;叶片革质或薄革质,下面脉上被短柔毛;小叶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稀为倒卵形,先端锐尖至尾尖,基部圆形或楔形,全缘,叶缘反卷,有时多少具紧贴的刺状睫毛;顶生小叶片长1-6cm,宽0.4-2cm,侧生小叶片长0.5-4.5cm,宽0.3-2cm。伞状、伞房状或圆锥状聚伞花序顶生;苞片线形,通常长2-4mm;花梗长0.5-3cm,无毛或被微柔毛;花多少芳香;花萼裂片三角形,较萼管短;花冠黄色,近漏斗状,花冠管长0.8-1.6cm,裂片圆形或卵形,长3-7mm,先端圆或稍尖。果椭圆形或球形,长0.6-1.1cm,径4-10mm,成熟时呈紫黑色。花期4-7月,果期6-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100-3500m的疏、密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性状性状鉴别 三出复叶或羽状复叶。小叶片多卷曲皱缩,展平后呈卵形或椭圆形,长1.5-2.5cm,宽0.5-1cm,叶缘及中脉有柔毛。质脆易碎。气微香,味炎。

化学成分叶中含有无羁萜(friedelin),羽扇豆醇(lupeol),白桦脂醇(beiulin),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α-香树脂醇(α-amyrin),熊果酸(ursolic acid),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

性味苦;甘;微涩;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烧烫伤;热毒疮疡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菜油调敷。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桐皮

    药材名称桐皮拼音Tónɡ Pí别名白桐皮(《药性论》),水桐树皮(《濒湖集简方》),桐木皮(《纲目》)。出处《本经》来源为玄参科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树皮。原形态①泡桐(《纲目》),又

  • 伏毛山豆根

    药材名称伏毛山豆根别名苦参来源豆科伏毛山豆根Euchresta strigillosa C. Y. Wu,以根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痛。主治肠炎腹泻,腹胀,胃痛,咽喉痛。

  • 前胡

    《中国药典》:前胡药材名称前胡拼音Qián Hú英文名RADIX PEUCEDANI来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 Dunn或紫花前胡P

  • 披叶苔

    药材名称披叶苔拼音Pī Yè Tái别名羊胡髭草、披针苔草、大披针苔来源莎草科披叶苔Carex lanceolata Boott,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至西南。

  • 马皮

    《中药大辞典》:马皮药材名称马皮拼音Mǎ Pí出处《食疗本草》来源马科动物马的皮。功能主治①《圣惠方》:"治小儿赤秃,以赤马皮、白马蹄烧灰,和腊猪脂敷之。"②《滇南本草》

  • 鹧鸪脂

    《中药大辞典》:鹧鸪脂药材名称鹧鸪脂拼音Zhè Gū Zhī别名鹧鸪脂膏(《纲目》)。出处《本草图经》来源为雉科动物鹧鸪的脂肪。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鹧鸪"条。功能主治《本草

  • 红陈艾

    药材名称红陈艾别名狭叶艾、水蒿、刘寄奴[四川]来源菊科艾属植物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以全草入药。秋季采,多鲜用。性味苦、辛,温。功能主治破血行瘀,下气通络。用于

  • 胡桃油

    《中药大辞典》:胡桃油药材名称胡桃油拼音Hú Táo Yóu出处《普济方》来源为胡桃科植物胡桃的种仁榨取之脂肪油。功能主治治绦虫,疥癣,冻疮,聤耳。①《纲目拾遗》:&qu

  • 大红青菜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红青菜药材名称大红青菜别名野青菜、天青地红来源菊科千里光属植物菊状千里光Senecio chrysanthemoides DC.,以全草及根入药。6~8月采集全草,晒干;8~9月

  • 地柏枝

    《全国中草药汇编》:地柏枝药材名称地柏枝拼音Dì Bǎi Zhī别名岩柏草、岩柏枝、石柏、岩柏、山扁担、红鸡草来源为卷柏科卷柏属植物江南卷柏Selaginella moellendorf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