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转筋

转筋

证名。出《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指肢体筋脉牵掣拘挛,痛如扭转。多由阴阳气血衰少,风冷外袭,或血分有热所致。常发于小腿肚,甚则牵连腹部拘急。《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病脉证并治》:“转筋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转筋入腹者,鸡屎白散主之。”《诸病源候论·转筋候》:“转筋者,由荣卫气虚,风冷气搏于筋故也。手足之三阴三阳之筋,皆起于手足指而并络于身,若血气不足,阴阳虚者,风冷邪气中于筋,随邪所中之筋,筋则转。”《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外冒于寒而腠理闭密,阳气郁拂,热内作,热燥于筋,则转筋也。故诸转筋,以汤渍之,而使腠理开泄阳气散则愈也。”《赤水玄珠·转筋》:“寻常转筋,四时皆有,不因霍乱而发者,其发多于睡中,或伸欠而作。丹溪谓此多属血热,以四物汤加苍术红花、酒芩、南星水煎服。”参霍乱转筋条。

猜你喜欢

  • 吴嗣昌

    【介绍】:明代医家。字懋先。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世医出身,明代初年(十四世纪中叶)疾疫流行,他救活多人。著有《伤寒正宗》、《医学慧业》,已佚。

  • 提插补泻

    指针刺得气后,以针上下进退的快慢和用力的轻重来分别补泻的方法。《难经·七十八难》:“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意指插针为补,提针为泻。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成提插补泻手法。以反复紧按慢提(

  • 阳窍

    指人体头面部的孔窍,眼、耳、口、鼻等。头面为诸阳之会,故称。马莳《灵枢註》:“七窍者,阳窍也。”参见七窍条。

  • 脏毒

    病名。见《圣济总录》卷一百四十三。①指脏中积毒所致的痢疾。《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五:“然肠风脏毒,自属滞下门。脏毒,即是脏中积毒。”②指一种内伤积久所致的粪后下血。《医学入门》卷五:“自内伤得者曰

  • 消毒饮

    《张氏医通》卷十五方。牛蒡子一钱半,甘草五分,荆芥一钱。水煎服,日二次。治痘疹咽痛,痘起迟缓。

  • 注心痛

    病证名。简称注痛。注亦作疰,又名恶疰心痛。指感触秽浊之气所致的心痛。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医学入门》卷五:“疰痛,卒感恶忤尸疰。素虚者,肾经阴气上攻,神昏卒倒,苏合香丸。痛引背伛偻者,沉香降气汤

  • 李时珍

    【生卒】:1518~1593【介绍】: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和科学家。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春)人。父亲李言闻在当地以医术知名。他曾考科举,后弃儒业医,继承家学,更注重研究药物,重视实践,曾广泛参

  • 唐永卿

    【介绍】:元代医生。嘉定(今上海市嘉定)人。世代行医,永卿继承家学精习医术,任平江路医学教授。

  • 密嘿

    证名。嘿通“默”。密嘿,沉默不语之意。《灵枢·五乱》:“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参见忧郁条。

  • 医学原理

    书名。①明·汪机撰,吴勉学校。13卷。撰年不详。前2卷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图论;后11卷为各科临床,包括六淫、气血、内伤诸病、内科杂症、瘟疫、五官、口腔、外科、妇产、小儿及痘疹等病证。作者自序称:“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