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药材>野牡丹

野牡丹

《全国中草药汇编》:野牡丹

药材名称野牡丹

拼音Yě Mǔ Dān

别名罐罐草、倒罐草、毛足杆、红暴牙狼、炸腰果山石榴[福建]、猪母稔、夻口巴、痢疾罐、赤牙郎、高脚稔

来源野牡丹科野牡丹属植物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 D. Don,以根、叶入药。秋季挖根,洗净切片晒干。夏秋采叶,鲜用或晒干研粉。

性味甘、酸、涩,平。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消肿止痛,散瘀止血。根:用于消化不良,肠炎,痢疾,肝炎,衄血,便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叶:外用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根1~2两;叶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或干品研粉敷患处。

备注(1)同属植物肖野牡丹(白暴牙狼)Melastoma nomale D. Don功效与前种相似。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野牡丹

药材名称野牡丹

拼音Yě Mǔ Dān

别名猪姆草、山石榴、咂口巴(《植物名汇》),地茄(《福建民间草药》),豹牙郎木(《陆川本草》),杏口巴、毡子杆、老虎杆、毛足杆、小毛香、毛张口(《四川中药志》),活血丹、高脚山落苏(《中国药植图鉴》),野石榴、金石榴、金鸡腿(《闽东本草》)。

出处《福建民间草药》

来源为野牡丹科植物野牡丹全草

原形态常绿灌木,高1~5米。茎密被紧贴鳞片状粗毛。叶对生,阔卵形,长5~14厘米,宽3~7厘米,先端短尖,基部狭心形,主脉5~7条,上面密被紧贴的粗毛,下面密被长柔毛;叶柄长1~2厘米,紫色,被粗毛。花大而美丽,紫红色,通常3朵聚生于枝梢,有时单生或5朵聚生;苞片卵形至披针形,短于萼管或与萼等长;萼密被披针形、紧贴的鳞片状粗毛,裂片披针形与萼管等长;花瓣5;雄蕊10,花丝淡黄色,其中5枚具有紫色的药及延长的药隔,其他5枚花药黄色,线形,药隔不延长;雌蕊1,子房下部与萼管合生,上部密被柔毛,5室,胚珠多数,中轴胎座,花柱紫红色,柱头头状。蒴果多少肉质,长圆形,壶状,长1厘米许,外被贴伏的鳞片状租毛,不规则开裂。种子多数,黑色。花期7月。果期10月。

本植物的根(野牡丹根)、果实(野牡丹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旷野。分布浙江、广东、广西、福建、四川、贵州等地。

性味酸涩,凉。

①《福建民间草药》:"甘酸,微温。"

②《陆川本草》:"寒,涩微酸。"

③《四川中药志》:"性凉,味酸涩,无毒。"

功能主治活血消肿,清热解毒。治跌打损伤,痈肿疔毒,乳汁不行。

①《福建民间草药》:"除热解毒,逐湿祛风。治痈肿疔毒,跌打损伤。"

②《陆川本草》:"叶,治刀伤,止血。"

③《四川中药志》:"行气,活血,清热。治月瘕病,症瘕吐血,跌打损伤及肠痈。"

④《中国药植图鉴》:"治血丝虫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

复方①治跌打损伤:野牡丹一两,金樱子根五钱,和猪瘦肉酌加红酒炖服。(《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膝盖肿痛:野牡丹八钱,忍冬藤三钱,水煎服,日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③治痈肿:鲜野牡丹叶一至二两,水煎服,渣捣烂外敷。(《福建中草药》)

④治耳痈:野牡丹一两,猪耳一个,水煎服。

⑤治蛇头疔:野牡丹六钱,和猪肉炖服。

⑥治乳汁不通:野牡丹一两,猪瘦肉四两,酌加酒水炖服。(④方以下出《福建民间草药》)

⑦治月瘕病,经期发肿:夻口巴、八月瓜根、无娘藤、何首乌臭草根、打碗子根,炖肉服。(《四川中药志》)

⑧解木薯中毒:野牡丹叶或根二至三两煎服。(《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野牡丹

药材名称野牡丹

拼音Yě Mǔ Dān

英文名Common Melastoma Herb,Common Melastoma

别名母草山石榴、地茄、豹牙郎木、活血丹、高脚山落苏、吞口巴、毡子杆、毛足杆、野石榴、金石榴、金鸡腿、猪乸稔、牛乸稔、红爆牙狼、倒罐草、高脚稔、埔笔仔、九螺仔花、不留行、大杜桥、水外年、高脚埔梨、大号天番炉

出处出自《福建民间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野牡丹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elastoma candidum D. Don[M. septemneruium Lour.]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全株,洗净,切碎,晒干。

原形态灌木,高0.5-1.5m。茎印四棱形或近圆柱形,茎、叶柄密被紧贴的鳞片状糙毛。叶对生;叶柄长5-15mm;叶片坚纸质,卵形或广卵形,长4-10cm,宽2-6cm,先端急尖,基部浅心形或近圆形,全缘,两面被糙伏毛及短柔毛;基出脉7条。伞房花序生于分枝顶端,近头状,有花3-5朵,稀单生,基部具叶状总苞2;苞片、花梗及花萼密被鳞片产太糙伏毛;花梗长3-20mm;花5数,花萼长约2.2cm,裂片卵形或略宽,与萼管等长或略长,先端渐尖,两面均被毛;花瓣玫瑰红色或粉红色,倒卵形,长3-4cm,先端圆形,密被缘毛;雄蕊5长5短,长者药隔基部伸长,弯曲,末端2深裂,短者药室基部具一对小瘤;子房半下位,5室,密被糙伏毛,先端具一圈刚毛。蒴果坛状球形,与宿存萼贴生,长1-1.5cm,直径8-12mm,密被鳞片状糙伏毛;种子镶于肉质胎座内。花期5-7月,果期10-12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约120m以下的山坡松林下或开阔的灌草丛中,是酸性土常见的植物。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财及福建、台湾、云南等地。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稍耐旱和耐瘠。以向阳、疏松而含腐殖质多的土壤栽培为好。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将种子混拦草木灰或细土,均匀地撒播于苗床上,覆盖细土2cm,然后盖草、浇水。每1hm2播种量22.5-30kg,气温在25℃以上时,20d左右出苗,出苗后揭去盖草。苗高15cm左右,按行株距40cm×40cm开穴,每穴栽3株。

田间管理 定植后至封行前,应隔月松土除草1次。春、夏、秋季各追施人粪尿或复合肥1次,冬季追施堆肥或草木灰,追肥后进行培土。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多皱缩破碎,茎四棱形,有伏贴或稍伏贴的鳞片状毛,表面灰褐色,有节,直径2-5mm,质坚韧,断面纤维性。叶对生,多皱缩破碎,展开后呈宽卵形,长4.4-6.8cm,宽2.5-3.5cm,基部浅心形,两面有毛,棕褐色。花聚生于枝头,粉红色;萼筒长约8-10mm,密生伏贴的,稍分枝的鳞片状毛,5裂片,有毛,花瓣5。气微,味酸。

药理作用野牡丹口服液本外对痢疾杆菌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MIC分别为0.82ml/ml和1.02ml/ml;对离体兔肠的蠕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蓖麻油和番泻叶引起的上鼠腹泻均有抑制作用[1]。

性味味酸;涩;性凉

归经归脾;胃;肺;肝经

功能主治消积利湿,活血止血;清热解毒。主食积;泄痢;肝炎;跌打肿痛外伤出血;衄血;咳血;吐血;便血;月经过多;崩漏;产后腹痛;白带;乳汁环下;血检性脉管炎;肠痈;疮肿;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或泡酒,或绞汁。外用:适量,捣敷;研末调敷煎汤洗或口嚼。

复方①治跌打损伤:野牡丹一两,金樱子根五钱,和猪瘦肉酌加红酒炖服。(《福建民间草药》)②治膝盖肿痛:野牡丹八钱,忍冬藤三钱,水煎服,日两次。(《福建民间草药》)③治痈肿:鲜野牡丹叶一至二两,水煎服,渣捣烂外敷。(《福建中草药》)④治耳痈:野牡丹一两,猪耳一个,水煎服。⑤治蛇头疗:野牡丹六钱,和猪肉炖服。⑥治乳汁不通:野牡丹一两,猪瘦肉四两,酌加酒水炖服。(④方以下出《福建民间草药》)⑦治月瘕病,经期发肿:杏口巴、八月瓜根、无娘藤、何首乌臭草根、打碗子根,炖肉服。(《四川中药志》)⑧解木薯中毒:猪乸稔叶或根二至三两煎服。(《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各家论述1.《福建民间草药》:除热解毒,逐湿祛风。治痈肿疗毒;跌打损伤。

2.《陆川本草》:叶,治刀伤,止血。

3.《四川中药志》:行气,活血,清热。治月瘕病,症瘕吐血,跌打损伤及肠痈。

4.《中国药植图鉴》:治血丝虫病。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枳实

    《中国药典》:枳实药材名称枳实拼音Zhǐ Shí英文名FRUCTUS AURANTII IMMATURUS来源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 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C

  • 广布柳叶菜

    药材名称广布柳叶菜拼音Guǎnɡ Bù Liǔ Yè Cài来源药材基源:为柳叶菜科植物广布柳叶菜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pilobium breuifolium D.Don subsp.tri

  • 维氏假瘤蕨

    药材名称维氏假瘤蕨拼音Wéi Shì Jiǎ Liú Jué英文名Veitch Phymatopsis别名乌鸡骟、花狼鸡、地五爪出处始载于《蕨类名词及名称》。来源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维氏假瘤蕨的根

  • 密枝问荆

    药材名称密枝问荆拼音Mì Zhī Wèn Jīnɡ别名小笔筒草、小木贼、笔筒草、马浮草、马尾草、眉毛草、接续草、别合草来源药材基源:为木贼科植物散生问荆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quisetum

  • 山稗子根

    药材名称山稗子根拼音Shān Bài Zǐ 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莎草科植物浆果苔草的根或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rex baccans Nees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原形态浆果

  • 木本远志

    药材名称木本远志拼音Mù Běn Yuǎn Zhì别名山桂花、华石兰、木本瓜子金、西南远志、山楂花、乌棒子、大毛籽黄山桂。来源药材基源:为远志科植物长毛远志的根或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al

  • 山杨柳

    《中药大辞典》:山杨柳药材名称山杨柳拼音Shān Yánɡ Liǔ别名黑杨柳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山杨柳的树皮。全年可采,切片晒干。原形态小乔木,高3米余。枝圆形,被有白色

  • 伽喃香

    药材名称伽喃香拼音Gā Nán Xiānɡ别名奇南香(《本草乘雅半偈》),琪喃(《宦游笔记》),奇楠(《纲目拾遗》)。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瑞香科植物沉香或白木香近根部的含有多量树脂的木材。

  • 黄草花

    药材名称黄草花拼音Huánɡ Cǎo Huā出处《月王药诊》已有记载。《四部医典》载:"生长在灌本林中,叶厚,花黄白色。"可见本品在唐代西藏已入药。来源药材基源:为罂粟科植物灰绿黄茧的全草。拉丁植物动

  • 羊须

    《中药大辞典》:羊须药材名称羊须拼音Yánɡ Xū出处《纲目》来源为牛科动物山羊的须。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羊肉"条。功能主治①《纲目》:"治小儿口疮,蠼螋尿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