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针刺麻醉

针刺麻醉

①简称针麻。它是在传统的针灸学术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镇痛作用并能达到麻醉效果的新技术。其法根据手术部位、手术病种等,按循经取穴、辨证取穴、局部取穴等方法,选取适当穴位,术前一般按麻醉常规给予辅助用药,进针后经15~30分钟捻转诱导,多数即可开始手术,术间酌情以手法运针,刺激强度以达到镇痛效果而又能为患者所耐受为宜。也可用电针刺激(称电针麻醉)。手术完毕,即可出针。由于患者在清醒状态和生理机能保持正常的情况下达到痛觉迟钝或消失,故能主动配合手术,且没有某些麻醉药物的副作用,术后恢复也较快。临床已较广泛地用于头面、五官、颈、胸、腹及四肢的一百多种手术。亦适用于肝、肾、肺功能不正常,休克,体衰等,或对麻醉药物过敏的患者。针刺麻醉是麻醉学术的一个新的领域,目前仍在不断总结经验和加强理论研究,对于所存在的镇痛不全,肌肉松弛不够和内脏牵拉反应等问题尚待解决。针刺麻醉包括体针麻醉鼻针麻醉面针麻醉唇针麻醉手针麻醉足针麻醉、电针麻醉、水针麻醉等。详见各条。②书名。《针灸麻醉》编写小组编。共8章。本书中较系统地介绍有关针刺麻醉的具体内容,并对我国针刺麻醉科研成果进行了初步总结。对于针麻简史、特点、理论、方法、常用穴位、针麻在各种手术中的应用以及几种常用的电针麻醉仪等,都分别作了论述。197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猜你喜欢

  • 泻肺散

    ①《银海精微》卷上方。当归、黄芩、秦皮、葶苈子、菊花、旋覆花、生地黄、防风、白芷、甘草、玄参、栀子各一两,桔梗、麻黄、枳壳各半两,地骨皮八钱。为末,每服三钱,桑白皮煎汤送下。治眼风轮生疮或突起,愈后变

  • 人苋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铁苋之别名,详该条。

  • 内疔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二。内疔者,先发寒热,体痛、头痛,数日后,胸腹、背胁、头面手足间有一处甚痛而肿起,即内疔所发之处。急用霹雳火汗之,并内服败毒散;若毒势不尽,憎寒壮势不减,宜服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

  • 下者不以偶

    古时用药的一种方法。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即运用攻下、逐水等法时一般不用偶方,取其力专而效速。

  • 刘甫

    【介绍】:宋代医生。著有《十全博救方》1卷。已佚。

  • 进阳火

    气功术语。阳火又称武火。是指在练“小周天”功和“卯酉周天”功过程中,配合退阴符以升降气机,调和阴阳所应掌握的一种火候。所谓“小周天’进阳火,是选在“六阳时”中的子丑寅辰巳五时中进行。所谓“卯酉周天”进

  • 牙槽风

    病名。《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牙槽风初起先齿痛不已,后牙根肉浮肿,紫黑色,或出血,久则腐烂而臭。”多由阳明痰毒邪火上薰所致。治宜泻火解毒,消肿止痛。可选用五味消毒饮、清胃散等加减。参见骨槽风条。

  • 牙齿历蠹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牙齿者是骨之所终,髓之所养也。手阳明、足阳明之脉,皆入于齿,风冷乘其经脉,则髓骨血损,不能荣润于牙齿,故令牙齿黯黑。谓之历蠹。”参见齿龋条。

  • 伤积治法

    即乳滞、食积的治疗方法。见《幼科类萃》。详调小儿脾胃条。

  • 蛔虫扰胃吐

    病证名。《幼幼集成:“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涎出”,呕恶吐涎宜乌梅丸安蛔定吐,参见虫吐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