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药材>光叶山黄麻

光叶山黄麻

《中药大辞典》:光叶山黄麻

药材名称光叶山黄麻

拼音Guānɡ Yè Shān Huánɡ Má

别名硬壳朗、滑朗树

出处《贵州草药》

来源为榆科植物光叶山黄麻根皮。夏、秋采收。

原形态灌木,高1~2米。小枝纤弱,被短而小的粗毛。叶互生;薄纸质;卵状披针形,长5~8厘米,宽1.5~3厘米,先端尾状长尖,基部圆形,边缘有锯齿,基出脉3条,上面无毛,略粗糙,下面通常无毛,稀有疏毛;叶柄长6~10毫米,被毛。花单性;聚伞花序腋生,有花2~3朵,与叶柄等长或略短;小花长不及1厘米,花柄有短毛;无花瓣;萼片5,直立;子房无柄,1室,柱头2.略扁,长约3毫米,红色;核有皱纹。花期3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野路边或沟旁。分布贵州、广西、广东、江西、台湾等地。

性味性平,甘微酸。

功能主治健脾利水,化瘀生新。

复方①治水泻:硬壳朗一两,煨水服。

②接骨:硬壳朗、月季花根各等分,捣绒,炒热包敷患处。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光叶山黄麻

药材名称光叶山黄麻

拼音Guānɡ Yè Shān Huánɡ Má

别名硬壳朗、滑朗树

出处出自《贵州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榆科植物光叶山黄麻的根皮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ema cannabina Lour.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灌木或小乔木。当年生枝呈锈褐色或红褐色。叶互生;叶柄长3-9mm;托叶早落;叶片卵形、卵状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4-12cm,宽1.5-5cm,先端尾状渐尖,基部楔形,上面平滑、无毛,稀微粗糙,下面通常无毛,稀有疏毛,边缘具锯齿;具明显3出脉,侧脉3-4对。聚伞花序常成腋生;花梗和花被片多少被毛或无毛。花萼无毛;雄花长约1mm,雌花长约2mm。核果卵圆形或近球形,具短柄,长约3mm,无毛。花期5-7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向阳山坡、干燥的山谷、旷地或灌木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渐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性味甘;淡;性微寒;

功能主治利水;解毒;活血祛瘀。主水泻;流感;毒蛇咬伤;筋骨折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烂炒熟敷。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穗花杉根

    药材名称穗花杉根拼音Suì Huā Shān 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红豆杉科植物穗花杉的根及树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mentotaxus argotaenia (Hance)Pilger[Podo

  • 白花果

    药材名称白花果拼音Bái Huā Guǒ别名称杆红、红果树。来源为山茶科植物厚皮香的叶、花、果。叶,全年可采;果实,成熟时采收。原形态小乔木或灌木,高3~8米。小枝粗壮,圆柱形,无毛。单叶互

  • 小黄皮

    药材名称小黄皮别名九里香、白花千只眼[云南]、假鸡皮果来源芸香科小黄皮Clausena emarginata Huang,以根、叶、全株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味苦、辛,微温。有毒。功能主治宣肺止咳,行

  • 华南铁角蕨

    药材名称华南铁角蕨拼音Huá Nán Tiě Jiǎo Jué来源药材基源:为铁角蕨科植物华南铁角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splenium austrochinense Ching采收和储藏:

  • 钓竿柴

    药材名称钓竿柴拼音Diào Gān Chái别名钓鱼竿来源蔷薇科钓竿柴Neillia ribesioides Rehd.,以根入药。生境分部贵州。性味苦、酸、甘,凉。功能主治利水除

  • 缘桑螺

    《中药大辞典》:缘桑螺药材名称缘桑螺拼音Yuán Sānɡ Luó别名桑树上牛儿(《丹溪心法》),桑牛、天螺(《纲目》)。出处《证类本草》来源为椎实螺科动物椎实螺的全体。夏、秋均可

  • 金花茶叶

    药材名称金花茶叶拼音Jīn Huā Chá Yè来源药材基源:为山茶科植物金花茶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mellia chrysantha(Hu)Tuyama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嫩叶,鲜用或

  • 木香花

    药材名称木香花别名白刺花、双白刺花来源蔷薇科木香花Rosa banksiae Ait.,以根、叶入药。生境分部南北各省均有栽培。性味涩,平。功能主治收敛止痛,止血。主治肠炎,痢疾,月经过多,肠出血,小

  • 苦竹根

    《中药大辞典》:苦竹根药材名称苦竹根拼音Kǔ Zhú Gēn出处《食疗本草》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根茎。功能主治《食疗本草》:"大下心肺五脏热毒气。细锉一斤,水五升,煮取汁一升,分

  • 草金杉

    《中药大辞典》:草金杉药材名称草金杉拼音Cǎo Jīn Shān别名七头风,糙叶地丁、松香草、野杉根(《红河中草药》)。出处《红河中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自背苇谷草的全草。夏、秋季采,洗净,晒干或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