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药材>慈竹叶

慈竹叶

《中药大辞典》:慈竹叶

药材名称慈竹叶

拼音Cí Zhú Yè

出处《草木便方》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慈竹卷而未放的嫩叶(慈竹叶)。 全年可采。摘下嫩叶,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慈竹(《竹谱详录》),又名:子母竹(任昉《述异记》),义竹、孝竹(《竹谱详录》),甜慈、酒米慈、钓鱼慈、丛竹。

秆直立,高5~10米,顶端细长作弧形或下垂,基部节间长15~30厘米,直径3~6厘米,贴生灰白色或灰褐色小刺毛,尤以上部之节间最为显着,箨环明显。箨鞘革质,长20~25厘米,背面除基部一侧被覆盖之三角形地带外,均密生棕黑色刺毛;箨舌连同繸毛长达10余毫米;箨叶长10厘米许,宽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略呈圆形,上面密生白色小刺毛,下面中部疏生小刺毛。每节生20余枝,最后小枝生叶数枚至10枚以上。叶鞘长4~8厘米;叶舌截平形或啮蚀状,棕色或黑色;叶片质薄,长10~30厘米,宽1~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上面无毛,下面具微毛,次脉5~10对,边缘具小锯齿;叶柄长2~3毫米,花枝成束,下垂;小穗2~4枚生于1节,各具花4~5朵;颖2至数片;外稃宽卵形,边缘生纤毛,内稃背脊上有纤毛;鳞被3~4枚;雄蕊6枚:花柱具微毛,分裂为2~3枚羽状柱头。颖果纺锤形,长7.5毫米,上部生微毛,腹部具宽沟,果皮黄棕色。笋期6~9月或12月至次年3月。花期4~7月。

生境分部生于平地或低丘。分布四川、贵州、湖南、湖北、陕西。产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干燥叶片披针形,长10~30厘米,宽1~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边缘租糙,常有小锯齿,质薄,上表面暗绿色,下表面灰绿色,具微毛,次脉5~10对,小横脉不存在;叶柄长约2~3毫米;有时带有细枝。

性味《四川中药志》:"味甘苦,性凉,无毒。"

功能主治①《草木便方》:"叶:治热淋、尿血。"

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叶:清心热,治头昏。"

③《重庆草药》:"叶心:代茶饮,解烦热,止烦渴,对肠胃燥结、热泻、坠胀、小便黄痛等症初起有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

复方治初起浊症:慈竹心捣绒,合酒煨服。(《重庆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慈竹叶

药材名称慈竹叶

拼音Cí Zhú Yè

英文名Leaf of Omei Mountain Bamboo

别名竹叶

出处出自于《草木便方》

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叶或卷而未放的嫩叶(竹叶心)。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eosinocalamus affinis(Rendli)Keng f.[Sinocalmus affinis(Rendle)McClure]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慈竹植株呈乔木状。高5-10m,梢端细长作弧形或下垂,全竿共30节左右;节间圆筒形,长15-30(-60)cm,径3-6cm,表面贴生灰白色或褐色疣基小刺毛;竿环平坦;箨环明显;箨鞘革质,背部密被白色短柔毛和棕黑色刺毛,鞘口宽广而下凹,略呈“山”字形,箨耳无;箨舌呈流苏状,连同繸毛高约1cm许;箨片两面均被白色小刺毛,具多脉。竿每节约有20条以上的分枝,呈半轮生状簇聚,水平伸展,主枝稍显着,其下部节间长可10cm,径约5mm。末级小枝具数叶乃至多叶;叶鞘长4-8cm,无毛,具纵肋;叶舌截形,棕黑色,高1-1.5mm,上缘啮蚀状细裂;叶片窄披针形,上面无毛,下面被细柔毛,次脉5-10对;叶柄长2-3mm。花枝束生,常弯曲下垂,长20-60cm,节间长1.5-5.5cm;假小穗长达1.5cm;颖0-1,长约6-7mm;外稃宽卵形,具多脉,边缘生纤毛,内稃脊上有纤毛;鳞被3-4;雄蕊6;花柱具微毛,向上分裂为2-4羽毛状柱头。果实纺缍形,黄棕色,易与种子分离而为囊状果。笋期6-9月或自12月至翌年3月,花期多在7-9月,但可持续数月之久。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现多见于农家栽培房前屋后的平地或低丘陵。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各地。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宜选择土质疏松肥活、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 栽培技术 用母竹移栽和带根埋秆法。母竹移栽法参见“淡竹笋”条。带埋秆法,挖取一年生粗壮、枝节完整的母竹,削去最后的1-3节,侧枝留3cm长,按行距2m挖坑,株距视竹秆长短而定,坑挖成斜坡状,埋根兜的一端深约30cm,埋节的一端深约20cm,长较竹秆增加30-45cm,将根兜及全秆埋入土内,踩实。 田间管理 栽后每年除草松土2-3次。追肥1-2次,肥料以厩肥、堆肥、人粪尿为主。 病虫害防治 虫害有竹象虫,幼虫蛀食竹笋,使竹断尖或发育不良,可在早晨或阴天捕杀成虫。蚜虫,附在嫩竹茎上,吸食汁液,使发育不良;竹蝗,食害叶片,均可用化学药剂防治。

性味甘;苦;微寒

功能主治清心利尿;除烦止渴。主热病烦渴;小便短赤;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或泡水代茶饮。

复方治初起浊症:慈竹心捣绒,合酒煨服。(《重庆草药》)

各家论述1.《草木便方》:叶:治热淋、尿血。

2.《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叶:清心热,治头昏。

3.《重庆草药》:叶心:代茶饮,解烦热,止烦渴,对肠胃燥结、热泻、坠胀、小便黄痛等症初起有效。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寄生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寄生藤药材名称寄生藤拼音Jì Shēnɡ Ténɡ别名上树酸藤、大叶酸藤、黄藤、堂仙公、酸藤公来源檀香科寄生藤Henslowia frutescens Cham

  • 獭皮毛

    《中药大辞典》:獭皮毛药材名称獭皮毛拼音Tǎ Pí Máo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鼬科动物水獭的皮毛。功能主治《本草拾遗》:"主水癊病,煮汁服。"摘录《中药大辞典

  • 酸模叶

    《中药大辞典》:酸模叶药材名称酸模叶拼音Suān Mó Yè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蓼科植物酸模的叶片。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酸模"条。化学成分叶含牡荆素、金丝桃甙、

  • 蛎菜

    药材名称蛎菜拼音Lì Cài英文名kelp;tangle别名海青菜、岩头青、蛎皮菜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为石莼科植物蛎菜的藻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Ulva conglobata

  • 海桐树

    药材名称海桐树拼音Hǎi Tónɡ Shù别名山枝条、山枝仁[四川]、山栀茶[贵州]、柞木仁、满山香[广西]来源海桐科植物崖花海桐Pittosporum illicioides M

  • 药材名称鸮拼音Xiāo别名流离、鸱鸮(《诗经》),土枭(《尔雅》),服(《汉书》),天鸟(《周礼》郑玄注),训狐(《巴蜀异物志》),山鸮(《汉书》晋灼注),画鸟(《埤雅》),幸狐、车载板、快扛鸟、春哥

  • 菾菜根

    《中药大辞典》:菾菜根药材名称菾菜根拼音Tiàn Cài Gēn别名出莙荙儿、莙荙根(《饮膳正要》)。出处《纲目》来源为藜科植物菾菜的根。秋季采挖。原形态菾菜,又名:糖萝卜。二年生

  • 药材名称茶拼音Chá别名茶叶来源山茶科山茶属植物茶Camellia sinensis O Ktunze [Thea sinensis L.],以叶、子、根入药。叶春夏秋均可采集,焙制。根全年

  • 烧伤藤

    药材名称烧伤藤拼音Shāo Shānɡ Ténɡ别名节节藤。来源药材基源:为鼠李科植物毛咀签的茎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ouania jamnica Miq.[Terminalia kouytche

  • 钮子药

    药材名称钮子药别名生焰兰、观音兰来源鸢尾科钮子药Tritonia crocosmaeflora Lemoine,以球茎入药。生境分部云南。功能主治散瘀止痛,消炎,止血,生肌。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