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药材>春尖油

春尖油

《中药大辞典》:春尖油

药材名称春尖油

拼音Chūn Jiān Yóu

出处《重庆草药》

来源为楝科植物香椿树干流出的液汁。10~11月采收。

功能主治治齁病。

用法用量内服:同人乳蒸化,2~3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春尖油

药材名称春尖油

拼音Chūn Jiān Yóu

英文名Juice of Chinese Toona

别名椿树油。

出处出自《重庆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楝科植物香椿Toona sinensis(A.Juss.)Roem.树干流出的液汁。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oona sinensis(A.Juss.)Roem.[Cedrela sinensis A.Juss.]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切割树干,流出液汁,晒干。

原形态香椿叶乔木,高达16m。树皮暗褐色,成片状剥落,小枝有时具柔毛。偶数羽状复叶互生,长25-50cm,有特殊气味;叶柄红色,基部肥大;小叶8-10对,小叶柄长5-10mm;叶片长圆形至披针状长圆形,长8-15cm,宽2-4cm,先端尖,基部偏斜,圆或阔楔形,全缘或有疏锯齿,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色淡,叶脉或脉间有长束毛,花小,两性,圆锥花序顶生;花芳香;花萼短小,5裂;花瓣5,白色,卵状椭圆形;退化雄蕊5,与5枚发育雄蕊互生;子房上位,5室,花盘远较子房为短。蒴果椭圆形或卵圆形,长约2.5cm,先端开裂为5瓣。种子椭圆形,一端有翅。花期5-6月,果期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常栽培于海拔2700m以下的房前屋后、村边、路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台湾、西藏等地。

性味辛;苦;温

归经肺经

功能主治润澡解毒;通窍。主齁病;手足皲裂;疔疮

用法用量内服:烊化,6-9g。外用:适量,溶化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鸡心七

    药材名称鸡心七拼音Jī Xīn Qī别名荁、乌泡连、如意草、山羊臭、母犁头草、白三百棒、红三百棒来源堇菜科堇菜属植物鞘柄堇菜Viola vaginata Maxim.,以全草,根状茎入药。秋后采,洗净

  • 面筋

    药材名称面筋拼音Miàn Jīn出处宁原《食鉴本草》来源为小麦面和麸皮入水揉洗后所获得的胶粘状物质。性味甘,凉。①宁原《食鉴本草》:"性凉寒。"②《纲目》:"甘

  • 闽粤千里光

    药材名称闽粤千里光拼音Mǐn Yuè Qiān Lǐ Guānɡ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闽粤千里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necio stauntonii DC.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

  • 没药

    《全国中草药汇编》:没药药材名称没药拼音Mò Yào别名末药、明没药来源橄榄科没药属植物没药树Commiphora myrrha Engl.[C. molmol Engl.]及同属

  • 黄花夹竹桃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花夹竹桃药材名称黄花夹竹桃拼音Huánɡ Huā Jiá Zhú Táo别名酒杯花、台湾柳、柳木子、相等子、大飞酸子来源夹竹桃科黄花夹竹桃

  • 梓白皮

    《中药大辞典》:梓白皮药材名称梓白皮拼音Zǐ Bái Pí出处《本经》来源为紫葳科植物梓的根皮或树皮的韧皮部。根皮于春、夏两季挖采,洗去泥沙,将皮剥下,晒干。原形态梓(《本经》),

  • 南鹤虱

    《中国药典》:南鹤虱药材名称南鹤虱拼音Nán Hè Shī英文名FRUCTUS CAROTAE来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野胡萝卜Daucus carota 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

  • 霹水草

    药材名称霹水草拼音Pī Shuí Cǎo别名如意草(《滇南本草》),鸡冠参(《昆明民间常用草药》)。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鸭跖草科植物蓝耳草的根。全年可采。洗净晒干。原形态多年生披散

  • 土瓜

    《中药大辞典》:土瓜药材名称土瓜拼音Tǔ Guā别名土蛋(《遵义府志》),滇土瓜(《植物名实图考》),山土瓜(《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出处《滇南本草》来源为旋花科植物土瓜的块根。秋季采挖,洗去泥沙,

  • 岩酸

    药材名称岩酸拼音Yán Suān别名独牛、酸杆杆、一面锣、岩丸子,石鼓子,一口血。出处本品原名独羊,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十七卷石草类,云:“独牛生云南山石间。初生一叶,似秋海棠叶而光滑无锯齿,淡绿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