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药材>柞木皮

柞木皮

《中药大辞典》:柞木皮

药材名称柞木皮

拼音Zhà Mù Pí

别名孤奴、纳葛窊(《霉疠新书》)。

出处《本草拾遗》

来源大风子科植物柞木树皮

原形态柞木(《本草拾遗》),又名:凿子木(《纲目》),凿头木(《本草求原》),红檬、柞树(《草木便方》),檬子树(《分类草药性》),葫芦刺、刺凿、檬榕、羊志木、鼠木、野棉花

常绿乔木,高可达2~10米,多少有刺,尤以幼时为甚;小枝秃净或被微柔毛。单叶互生,革质,卵形,长3~7厘米,宽2~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尖、钝或浑圆,边缘有钝锯齿,两面均秃净,侧脉5~8对;叶柄长4~10毫米。总状花序腋生,长1~2厘米,被微柔毛;花单性,雌雄异株;花淡黄色或绿黄色,直径约5毫米,有花盘:萼片卵圆形,长约1毫米;花瓣缺;雄花有雄蕊多数,长2~3毫米。浆果球形,直径3~4毫米,熟时黑色。种子2。、3颗。花期夏季。

本植物的根(柞木根)、枝叶(柞木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部生于平原、丘陵地或小山下部疏林中。分布我国南部、中部、西部及华东等地。

性味苦酸,凉。

①《嘉佑本草》:"味苦,平,无毒。"

②《纲目》:"酸涩。"

③《本草求原》:"辛,微寒。"

功能主治燥湿,除热。治黄疸,瘰疬,疮毒溃烂。

①《本草拾遗》:"治黄疸病,烧末,水服方寸匕,日三。"

②《纲目》:"治鼠瘘,难产,催生,利窍。"

③《本草求原》:"平肝降火,益阴,堕胎,破块。"

④《分类草药性》:"治酒毒下血。"

用法用量煎汤,2~3钱;或研末。

注意孕妇忌服。

复方①治鼠瘘:柞木皮五升。水一斗,煮汁二升服。(《外台》)

②治鼠咬伤:柞木皮二钱,当归三分,川芎三分,金银花一钱,大黄五分,甘草一分。水煎服。(《救急选方》柞木皮汤)

③治梅疮皮肤溃烂:柞木皮、土茯苓各三钱,银花、荆芥地黄、芍药、防风各二钱,牛膝木瓜黄柏各一钱。上十味,呀咀,以水五合,煮取二合半。去滓,温服。(《霉疠新书》)

各家论述《本草经疏》:"柞木皮,主黄疸病者,盖黄疸因湿热郁于肠胃而发,此药苦能燥湿,微寒能除热,兼得下走利窍之性,则湿热皆从小便出而黄自退矣。今世又以为治难产催生主要药,亦取其下达、利窍之性耳。同鱼膘、人参千里马百草霜牛膝白芷当归、益母草为催生之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柞木皮

药材名称柞木皮

拼音Zhà Mù Pí

英文名bark of Japanese Xylosma

别名孤奴、纳葛窳。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1.《本草图经》:柞木,木高一、二丈,叶细于栎,枝干多刺,文理坚实而黑。

2.《纲目》:柞木处处山中有之。高者丈余,叶小而有细齿,光滑而韧,其木及叶丫皆有针刺,经冬不雕,五月开碎白花,不结子,其木心理皆白色。

来源药材基源:为大风子科植物柞木的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Xylosma congestum (Lour.) Merr.[Croton congestum Lour.;X.japonicum (Walp.) A.Gray;X.racemosum (Sieb.et Zucc.) Miq.]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剥取树皮,晒干。

原形态柞木常绿灌木或小乔大,高2-10m。枝干常疏生长刺,尤以小枝为多。叶革质,互生,具柄,长3-10mm;叶片广卵形、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3-8cm,宽2-5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两面无毛,边缘有锯齿;侧脉4-6对。花雌雄异株,总状花序腋生,长1-2cm,有柔毛;萼片4-6,卵圆形;无花瓣;雄花有多数雄蕊,花盘由多数腺体组成,位于雄蕊外围;雌花花盘圆盘状,边缘略成浅波状,子房1室,有2侧膜胎座;花柱短,柱头2浅裂。浆果球形,直径3-4mm,成熟时黑色,先端有宿存花柱。种子2(-3)颗。花期夏季。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平原、丘陵地、地落附近或山麓疏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秦岭以南和长江以南各地。

性味味苦;酸;性微寒

归经肝;脾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催产。主湿热黄疸;痢疾;瘰疬;梅疮溃烂;鼠瘘;难产;死胎不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或研末。

注意孕妇忌服

复方①治鼠瘘:柞木皮五升。水一斗,煮汁二升服。(《外台》)②治鼠咬伤:柞木皮二钱,当归三分,川芎三分,金银花一钱,大黄五分,甘草一分。水煎服。(《救急选方》柞木皮汤)。③治梅疮皮肤溃烂:柞木皮、土茯苓各三钱,银花、荆芥地黄、芍药、防风各二钱,牛膝木瓜黄柏各一钱。上十味,FU咀,以水五合,煮取二合半,去滓,温服。(《霉疠新书》)

各家论述1.《本草拾遣》:治黄疸病,烧末,水服方寸匕,日三。

2.《纲目》:治鼠瘘,难产,催生,利窍。

3.《本草求原》:平肝降火,益阴,堕胎,破块。

4.《分类草药性》:治酒毒下血。

5.《本草经疏》:柞木皮,主黄疸病者,盖黄疸因湿热郁于肠胃而发,此药苦能燥湿,微寒能除热,兼得下走利窍之性,则湿热皆从小便出而黄自退矣。今世又以为治难产催生之要药,亦取其下达、利窍之性耳。同鱼膘、人参千里马百草霜牛膝白芷当归、益母草为催生之药。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小豆柴

    药材名称小豆柴拼音Xiǎo Dòu Chái别名小米柴、亮子药来源药材基源:为杜鹃花科植物毛叶珍珠花的枝、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onia villosa (wall. Ex C.B.Clarke

  • 棘豆根

    《中药大辞典》:棘豆根药材名称棘豆根拼音Jí Dòu Gēn出处《吉林中草药》来源为豆科植物薄叶棘豆的根。夏、秋季采挖鲜根,洗净。原形态多年生草本。主根极粗壮,圆柱形。茎极短。单数

  • 下冈哇

    药材名称下冈哇拼音Xià Gānɡ Wā别名展毛翠雀花出处《晶珠本草》记载,德木萨止泻痢。德木萨分为三种,生长在山头,植株短,叶厚,花甚白,光泽不明显者称为洛赞青保;花小,淡蓝色,生长在浅山坡、山沟者

  • 金钩如意草

    药材名称金钩如意草拼音Jīn Gōu Rú Yì Cǎo别名水黄连、五味草、水金钩如意、地堇苗、大理紫堇来源罂粟科金钩如意草Coryolalls taliensis Franch.

  • 榕树果

    《中药大辞典》:榕树果药材名称榕树果拼音Rónɡ Shù Guǒ出处《泉州本草》来源为桑科植物榕树的果实。功能主治治臁疮:榕树果实自坠入水中者,取捣烂敷患处。摘录《中药大辞典》《中

  • 水田七叶

    《中药大辞典》:水田七叶药材名称水田七叶拼音Shuǐ Tián Qí Yè出处《广西中药志》来源为箭根薯科植物蒟蒻薯的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水田七"条

  • 白苏子油

    药材名称白苏子油拼音Bái Sū Zǐ Yóu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白苏子果实压榨出的脂肪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rilla frutescens(L.)Britt.原形态白苏,一年生草本,高

  • 松蕈

    《中药大辞典》:松蕈药材名称松蕈拼音Sōnɡ Xùn出处《纲目》来源为白蘑科植物松蕈的子实体。夏、秋季采收,晒干或焙干。原形态菌盖初为半球状,次第开展,终成伞状,灰褐色或淡黑褐色,径可达12

  • 绿青

    《中药大辞典》:绿青药材名称绿青拼音Lǜ Qīnɡ别名石绿(《唐本草》),石碌(《本草衍义》),大绿(《纲目》)。出处《别录》来源为碳酸盐类矿物孔雀石的矿石。原形态单斜晶系,晶体柱状或针状。通常多为钟

  • 鹅腿骨

    《中药大辞典》:鹅腿骨药材名称鹅腿骨拼音é Tuǐ Gǔ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鸭科动物鹅的腿骨。化学成分每100克骨髓(干重)中含铁35.9毫克,铜6.02毫克,锰0.51毫克。功能主治《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