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药材>白花菜

白花菜

《中药大辞典》:白花菜

药材名称白花菜

拼音Bái Huā Cài

别名羊角菜(《纲目》),屡析草(《生草药性备要》)。

出处汪颖《食物本草》

来源为白花菜科植物白花菜全草。夏季采收。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有恶臭。茎多分枝,高达1米,密被粘性腺毛。掌状复叶,互生;叶柄长3~7厘米;小叶5片,倒卵形或菱状倒卵形,长2.5~5厘米,宽1~2厘米,先端锐或钝,基部楔形,全缘或有细齿,上面无毛,下面叶脉上微有毛。总状花序顶生;花有梗,基部有叶状苞片3;萼片4,卵形,先端尖;花瓣4,倒卵形,长约1厘米,宽约5毫米,有长爪,白色或带紫色;雄蕊6,花丝下部附着于雌蕊的子房柄上;雌蕊子房有长柄,突出花瓣之上,1室,花柱短,柱头扁头状。蒴果长角状,长5~10厘米,先端有宿存柱头。种子肾脏形,宽约1毫米,黑褐色,中部微陷,表面有突起的皱褶状膜。花期5~8月。果期6~9月。

生境分部生长于荒地,或栽培于庭园。分布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广西、台湾、云南、贵州、广东等地。

化学成分含辛味挥发油,与大蒜油,芥子油相似。

药理作用叶有抗刺激作用。

毒性白花菜一次食用多量,或少量多次食用后易引起中毒。曾有6例食用白花菜后12小时左右,先后发生头晕,恶心,呕吐,多汗,视物模糊,四肢麻木等。其中3例病情较重,发现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腹微隆起,肠鸣音减弱。经常规处理,3天后恢复。

性味辛甘,温。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甜,性平。"

②《随息居饮食谱》:"苦辛甘,温。"

功能主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疟疾,痢疾,白带,痔疮。

①汪颖《食物本草》:"下气。"

②《纲目》:"煎水洗痔;捣烂敷风湿痹痛;擂酒饮,止疟。"

③《生草药性备要》:"治跌打,理蛇咬伤。"

④《中国药植图鉴》:"止下痢。"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注意汪颖《食物本草》:"多食动风气,滞脏腑,令人胃中闷满,伤脾。"

复方①治男子下消,女人白带:白花菜嫩叶半两,洗净,切碎,和猪小肠或冰糖,水适量炖服。(《闽南民间草药》)

②治痔疮:白花菜洗净,水酌量,煎数沸,洗患处。(《闽南民间草药》)

备注本植物的种子(白花菜子)、根(白花菜根)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白花菜

药材名称白花菜

拼音Bái Huā Cài

英文名Spiderflower, Common Spiderflower

别名羊角菜、屡析草、臭花菜、臭豆角、猪屎草、五梅草、白花仔草。

出处汪颖《食物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白花菜科植物白花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leome gynandra L.[Gynandropsis pentaphylla(L.)Briq.]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全草,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白花菜 一年生直立分枝草本,高约1m。常被腺毛。叶为3-7小叶的掌状复叶,叶柄长2-7cm,小叶柄长2-4mm;小叶倒卵状椭圆形、倒披针形或菱形,先端渐尖、急尖、钝形或圆形,基部楔形至渐狭延成小叶柄,边缘有细锯齿或有腺毛,中央小叶长l-5cm,宽8-16mm,侧生小叶依次减小。总状花序长15-30cm;苍片由3枚小叶组成;花梗长约1.5cm;萼片分离,披针形,椭圆形或卵形,长3-6mm,宽1-2mm,被腺毛;花瓣白色,少有淡黄或淡紫色,在花蕾时期不覆盖着雄蕊及雌蕊,连爪长10-27mm,瓣片近圆形或阔倒卵形,宽2-6mm;花盘稍肉质,雄蕊6,伸出花冠外;雌雄蕊柄长5-18mm;雌蕊柄在两性花中长4-10mm,在雄花中长1-2mm,或无辆;子房线柱形,花柱很短,柱头头状。果圆柱形,斜举,长3-8cm,中部直径3-4mm;种子扁球形,黑褐色,表面有横向皱纹或更常为具瘤状小突起。花、果期约在7-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低海拔地区田野、荒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华北及其以南至台湾、广东、海南等地。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喜肥水,幼苗期缺水影响生长发育。一般土壤都能栽种,以疏松、肥沃或微碱性、微酸性土壤生长较好。

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北方于4月上旬至6月上旬播种,施足底肥,翻耕耙平,按行距30-60cm,顺畦开3-4cm浅沟,将与沙混合的种子均匀撤于沟内,覆土,镇压,播后浇水。南方于4月播种,作1.3m高畦,施入人畜粪后播种,按行株距50cm ×30cm点播,每lhm2用种量3.75kg。播后2星期出苗。种子千粒重0.879,不耐贮藏,来年种子发芽率显着降低。

田间管理 当幼苗长出2-3片真叶,进行间苗,苗高15cm时按株距30cm定苗。为提高产量,结合松土除草,现蕾前追旋氮、磷肥。

性状性状鉴别 茎多分枝,密被粘性腺毛。掌状复叶互生,小叶5,倒卵形或菱状倒卵形,全缘或有细齿;具长叶柄。总状花序顶生;萼片4,花瓣4,倒卵形,有爪;雄蕊6,雌蕊子房有长柄。蒴果长角状。有恶臭气。

化学成分含辛味挥发油,与大蒜油、芥子油相似。

药理作用叶有抗刺激作用。

性味辛;甘;平

归经肝;脾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清热解毒。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淋浊;白带;疟疾;痢疾;痔疮;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注意汪颖《食物本草》:多食动风气,滞脏腑,令人胃中闷满,伤脾。

各家论述1.汪颖《食物本草》:下气。

2.《纲目》:煎水洗痔;捣烂敷风湿痹痛;擂酒饮,止疟。

3.《生草药性备要》:治跌打,理蛇咬伤。

4.《中国药植图鉴》:止下痢。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半枫荷

    药材名称半枫荷拼音Bàn Fēnɡ Hé别名翻白叶树、红半枫荷、大叶半枫荷、白背枫、阴阳叶、铁巴掌、半梧桐、番张麻、米纸来源为梧桐科翅子树属植物异叶翅子木Pterospermum

  • 羊肝

    《全国中草药汇编》:羊肝药材名称羊肝拼音Yánɡ Gān别名绵羊肝来源偶蹄目牛科绵羊Ovis aries L.,以肝入药。生境分部全国各地。化学成分羊肝含多钟营养物质,如维生素A、B12等。

  • 柞木皮

    《中药大辞典》:柞木皮药材名称柞木皮拼音Zhà Mù Pí别名孤奴、纳葛窊(《霉疠新书》)。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大风子科植物柞木的树皮。原形态柞木(《本草拾遗》),又名

  • 甘肃棘豆

    《中药大辞典》:甘肃棘豆药材名称甘肃棘豆拼音Gān Sù Jí Dòu别名色舍儿(藏名)出处《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肃棘豆的全草。7~8月采,切段,晒干。原

  • 白术

    《中国药典》:白术药材名称白术拼音Bái Shù英文名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别名于术、冬术、浙术、种术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

  • 七角枫

    药材名称七角枫拼音Qī Jiǎo Fēnɡ别名接骨丹来源五加科七角枫Macropanax rosthornii (Harms )C. Y. Wu ex Hoo [Nothopanax rosthorn

  • 拔毒草

    药材名称拔毒草拼音Bá Dú Cǎo别名筋骨草、散血草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大籽筋骨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juga macrosperma Wall. Ex Benth.采收和储藏:2-

  • 鲨鱼皮

    药材名称鲨鱼皮拼音Shā Yú Pí别名鲛鱼皮来源药材基源:为皱唇鲨科白斑星鲨或其他鲨鱼的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Mustelus manazo Bleeder2.Mustelus griseus

  • 茵陈

    《中国药典》:茵陈药材名称茵陈拼音Yīn Chén英文名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别名绵茵陈、茵陈蒿、白蒿、绒蒿、猴子毛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

  • 土远志

    药材名称土远志拼音Tǔ Yuǎn Zhì出处《广西中药志》来源为报春花科植物奇异排草的根。春、夏季挖掘地下根部,洗净晒干。或临时采用新鲜品。原形态植物形态详"三张叶"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