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药方剂>大阿魏丸

大阿魏丸

医学入门》卷七:大阿魏丸

药方名称大阿魏丸

处方南星半夏山楂神曲麦芽黄连各30克连翘阿魏瓜蒌仁 贝母各15克 风化消石碱萝卜子 胡黄连各7.5克

制法上药为末,姜汁浸蒸饼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主积聚。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白开水送下。

摘录医学入门》卷七

《万氏家抄方》卷二:大阿魏丸

药方名称大阿魏丸

处方山楂肉2两,南星(姜制)1两,枳壳(炒)1两,半夏(姜制)1两,麦芽(炒)5钱,神曲(炒)1两,黄连(姜制)2两,连翘1两,贝母1两,瓜蒌仁1两,石碱1两,风化消1两,当归1两,茯苓1两,陈皮2两,萝卜子5钱,香附(炒)2两,葛花1两,阿魏5钱(酒调化)。

制法上药除阿魏外,余为末,再入阿魏、姜汁、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酒积食积,一切痞积、痰痞症瘕。

用法用量每服90丸,半饥姜汤送下。

摘录《万氏家抄方》卷二

《博济》卷二:大阿魏丸

药方名称大阿魏丸

别名十味理中丸、正气丸

处方阿魏1两半(以醋化,入白面3两匙,同和为饼子,炙令黄),石菖蒲1两半(并以泔浸1宿,炒),厚朴3分(去粗皮,以生姜汁涂炙),硫黄1两半(别研如粉),槟榔1两,白术1两(炒),诃子1两(炮,去核),桃仁3分(麸炒,去皮尖,研细),青木香1两,干姜半两(生),附子1两半(炮),当归3分。

功能主治大壮元气,进食驻颜。主男子、女人一切冷气,霍乱吐泻,元气将脱,四肢厥冷,本脏气上攻筑,心疼闷绝,不知人事;及治伤冷、伤寒,或气虚夹阴气伤寒。一切冷气,攻刺疼痛,心腹胀满。

用法用量十味理中丸(《圣济总录》卷六十七)、正气丸(《普济方》卷一八四)。

摘录《博济》卷二

《鸡峰》卷十三:大阿魏丸

药方名称大阿魏丸

处方阿魏1两半(以醋化,入白面3匙,同和为饼子,炒令黄),硫黄1两半,青木香1两,附子1两半(浸1宿,炒),石菖蒲1两半(泔浸,炒),槟榔1两,白术4两,干姜半两,肉豆蔻半两,青皮半两,白豆蔻半两。

功能主治固真气。主男子、女人一切冷气,霍乱吐泻,元气将脱,四肢厥冷,本脏气上攻筑,心闷绝不知人事;及治伤冷、伤寒、气虚挟阴伤寒。

用法用量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食前生姜汤嚼下。

摘录《鸡峰》卷十三

猜你喜欢

  • 川贝杏仁饮

    药方名称川贝杏仁饮处方川贝6克杏仁3克蜂蜜适量制法将川贝、杏仁加水煎煮。功能主治润肺化痰,止咳平喘。适用于百日咳初起。用法用量每天2~3次。食用时加蜂蜜调味。摘录《民间方》

  • 保儿安丸

    药方名称保儿安丸处方朱砂1钱,明雄1钱,全蝎1钱,薄荷1钱,明天麻1钱,天竺黄1钱,黄连1钱,大黄1钱,栀子1钱,半夏1钱,胆南星1钱。制法上为细末,水泛为丸,朱砂为衣,如小米大。功能主治小儿胃肠积热

  • 灵中散

    药方名称灵中散处方陈大蜂巢1个,白矾、脂麻。制法上装入蜂巢内,火烧之,小油调。功能主治背疽等疮。用法用量扫之。摘录《普济方》卷二八九

  • 麻桂饮

    药方名称麻桂饮处方官桂3~6克当归9~12克 炙甘草3克陈皮(随宜用,或不用亦可)麻黄6~9克功能主治治伤寒温疫,阴暑疟疾,阴寒气胜而邪不能散者。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加生姜5~7片;煎至240毫升

  • 跌打散

    《温氏经验良方》:跌打散药方名称跌打散处方多年老石灰1斤(韭菜汁浸透,晾干),血竭4两,松香6两(熬溶,浸于凉水内1昼夜,去火毒),乳香2两(去油),没药2两(去油)。制法上为极细末,瓷瓶收好。功能主

  • 丹砂半夏丸

    药方名称丹砂半夏丸处方丹砂(水飞)半两,半夏(汤洗去滑,焙,捣末)1两,知母(焙,捣末)1两,天南星(炮裂,捣末)1两,巴豆(去皮心膜,研如膏,摊于新瓦上,取霜)3钱。制法上药除丹砂外,拌匀,汤浸炊饼

  • 补天育麟丹

    药方名称补天育麟丹处方鹿茸1具人参300克山茱萸熟地肉苁蓉巴戟天各180克 炒白术炙黄耆淫羊藿山药芡实各240克当归蛇床子菟丝子各120克柏子仁肉桂各90克麦冬150克 北五味锁阳各60克 人胞1个(

  • 鳗鱼丸

    《良方集腋》卷上:鳗鱼丸药方名称鳗鱼丸处方干地黄4两(炒),女贞子1两5钱(蒸,晒),龟腹版2两(刮白,盐水炙),旱连草1两5钱(晒),天门冬1两(去心,焙),麦门冬1两5钱(焙,去心),左牡蛎2两(

  • 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

    药方名称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处方桂枝9克,麻黄9克,防风9克,附片9克,白术15克,苍术15克,甘草15克,生姜15克,白芍30克,知母30克,石膏30克,黄柏30克,薏米60克。功能主治祛风行湿,清化

  • 生血补髓汤

    药方名称生血补髓汤处方生地白芍川芎黄耆杜仲茄皮牛膝红花当归续断功能主治生血补髓。治上骱后,气血两虚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伤科补要》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