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药方剂>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金匮要略》卷上: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药方名称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处方麻黄(去节)7克(汤泡)甘草14克(炙)薏苡仁7克杏仁3克(去皮、尖,炒)

制法上药锉碎。

功能主治解表祛湿。治风湿在表,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煮至180毫升,去滓韫服。有微汗,避风。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金匮》卷上: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药方名称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别名薏苡麻黄汤、杏仁薏苡汤、薏苡仁汤、麻黄杏仁薏苡仁汤、麻黄杏仁甘草薏苡汤、麻杏薏苡甘草汤、麻黄杏子薏苡甘草汤、麻杏苡甘汤

处方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1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10个(去皮尖,炒)。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祛风利湿。主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风湿,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风湿性荨麻疹,症见日晡所加剧者。

用法用量薏苡麻黄汤(《外台》卷十九引《古今录验》、杏仁薏苡汤(《伤寒总病论》卷三)、薏苡仁汤(《全生指迷方》卷二)、麻黄杏仁薏苡仁汤(《普济方》卷一一八)、麻黄杏仁甘草薏苡汤(《保命歌括》)、麻杏薏苡甘草汤(《证治宝鉴》卷十二)、麻黄杏子薏苡甘草汤(《医钞类编》卷三)、麻杏苡甘汤(《金匮要略释义》)。

注意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

各家论述《古方新用》:方中麻黄散寒;薏苡除湿;杏仁利气,助麻黄之力;甘草补中,给薏苡以胜湿之权。

临床应用1.多发性疣:唐某某,男,战士。双手背、前臂有百数个赘生物,诊为多发性疣。曾用维生素B12加普鲁卡因局部封闭治疗无效,改用上方,服9剂后,赘生物开始剥落而愈。

2.风湿性感冒:李某,男,36岁,工人,1975年因汗出风吹,以致汗郁皮下成湿,湿郁化热,今发热已十余日不解,每日下午热势增重,全身痛重。伴有咽痛而红肿,咳嗽痰白而粘稠,无汗,自用辛凉解表药,更增恶寒,舌苔白腻,脉濡缓略浮,遂议为风湿性感冒病,因风湿郁闭,湿阻气机,气机不畅而出现各症,劝其试服麻杏薏甘汤。麻黄杏仁各10g,薏苡仁30g,甘草7g,更加秦艽10g,波蔻7g,仅服一剂,果然热退身安;咽已不痛,咳嗽亦舒,劝其更服二剂,以巩固疗效。

摘录《金匮》卷上

猜你喜欢

  • 大固肠丸

    药方名称大固肠丸处方附子2两(炮),丁香2两,良姜半斤,干姜半斤(灰炮),肉豆蔻2两,白术4两,茯苓4两(白者),诃子肉2两,厚朴4两(去皮、姜制),赤石脂4两。制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

  • 防风汤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防风汤药方名称防风汤处方秦艽(去苗土)、独活(去芦)、麻黄(去节)、半夏(汤洗七次.切片)、防风(去芦),各二两。升麻、防己、白术、石膏(煅)、芍药(白)、黄芩、甘

  • 苓术菟丝丸

    药方名称苓术菟丝丸处方白茯苓白术(米泔水洗,炒)莲肉(去心)各120克五味子60克(酒蒸)山药(炒)60克杜仲(酒炒)90克 炙甘草15克菟丝子(用水淘净,入陈酒浸一日,文火煮极烂,捣为饼,焙干为末)

  • 冠心Ⅱ号

    药方名称冠心Ⅱ号拼音guanxin2hao处方丹参30g,赤芍15g,川芎15g,红花15g,降香15g。药理作用①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心脏血管疾病》(1974;3:259):实验结果表明,冠心病病人

  • 咽喉消肿汤

    药方名称咽喉消肿汤处方金银花15-30克,山豆根9-15克,硼砂(冲服)1.5克,生甘草9克。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热毒蕴于肺胃,复感风邪,热毒上扰,搏于咽喉。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

  • 接骨神丹

    《古今医鉴》卷十六:接骨神丹药方名称接骨神丹别名接骨如神丹处方半夏(1个,对土鳖1个,2味1处捣烂,锅内炒黄色,秤)1两,自然铜2钱,乳香5钱,古铜钱3钱(同自然铜俱用火烧红,入醋淬7次),没药5钱,

  • 妙香散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妙香散药方名称妙香散处方麝香(别研)一钱,木香(煨)二两半,山药(姜汁炙)、茯神(去皮.木)、茯苓(去皮.不焙)、黄蓍、远志(去心.炒),各一两;人参、桔梗、甘草(

  • 乌灵参炖鸡

    药方名称乌灵参炖鸡处方鸡1只乌灵参100克 酒 姜 葱 盐各适量制法1.乌灵参用温水浸泡4~8小时,洗净切片,放入鸡腹内。2.将鸡放入砂锅内,清水淹过鸡体,放入酒、姜、葱适量,旺火烧开后,改文火清炖,

  • 补血和气饮

    药方名称补血和气饮处方条参1钱5分,白术1钱5分,当归1钱5分,玉竹1钱5分,仙茅1钱5分,金钗1钱5分,茯神1钱5分,熟地1钱5分,土苓2钱,淮耆1钱,川芎1钱,甘草1钱。功能主治酒伤筋骨,疲软,肌

  • 蓝叶汤

    《圣济总录》卷一八二:蓝叶汤药方名称蓝叶汤处方吴蓝叶半两,***(镑)半两,升麻半两,黄耆(锉)半两,山栀子仁半两,连翘半两,甘草(炙)半两,黄芩(去黑心)1分,大青1分,玄参1分,大黄(锉,炒)3分。